分享

齐派画家杨启才花鸟画作品

 书画雅苑 2016-05-19

 

        杨启才,职业画家,1964年生,广东潮州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中国画院副秘书长。上世纪80年代初始师从著名画家娄师白,深受齐白石画派艺术的影响,专攻中国画,擅长花鸟。近几年来,作品多次入选包括“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等在内的辞书。作品《荷花图》1996年被中南海收藏,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2000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大展,有作品被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德国、加拿大和日本的私人及博物馆收藏。出版有《杨启才画集》等。

        认识杨启才老师纯属偶然,记得那是一次参加普宁朋友的画展,“潮声”杂志的社长拉着我的手走到一位个子不高,羽扇纶巾的男士面前介绍说:“墨雅,这是我们杂志的办公室主任兼美编杨启才。”我们彼此笑了笑,握了握手。后来他托社长转交一幅“小荷初露尖尖角”的作品赠我。每每欣赏他的画作,总被他作品的美与韵温馨,总想为他写点什么,又怕笔尖粗陋,但画如诗。

 

 
        翻开杨启才的画册,首先吸人眼球的是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肖映川画家的序。序中高度评价了杨启才老师的画画风格与品性。我不妨冒昧借用他序中的一些评价来诠释一下杨启才的画画人生。

(图为杨启才画家在画画)

序中说道,翻阅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的画册,发现作品中有很多齐白石的题字:“从余游不数月,笔情老辣。”“下笔”老辣不似青年人作,不易有也。”“凡学画得皮毛甚易,入风骨太难,少怀此幅似缶庐入神,有特妙也。”“娄生少怀不独作画似予,其人之天性酷似,好读书,不与众争名,亦不为伍。”。。。。。。无独有偶,翻阅杨启才的画册,也有不少娄师白先生的题字:?春满人间?:“启才画此幅大画是从予游五年来背临之作,笔墨颇见老辣,虫鸟也能生动,是门客中之能手,师白为之篆并记,丙寅夏。”?墨荷图?:此幅笔墨淋漓,画事大进并有其自己风貌,予见而喜之故为题字,丙字娄师白于京华。”?墨葡萄?:“启才此幅用墨甚佳可喜也,甲子秋师白题”等等。

(图为杨启才画家在认真检查刚画好的画)

齐派艺术,薪火相传。娄师白认识齐白石缘于父亲,他父亲与齐白石既是老乡又是近邻,齐白石委托娄师白的父亲照顾他的两个孩子到香山慈幼院读书,因此也收了娄师白为入室弟子,那时娄师白才14岁,他跟齐白石一跟就是25年,深得恩师赏识。杨启才认识娄师白则缘于他五叔杨秀明。1981年杨启才去北京找正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的五叔,巧遇五叔的好朋友娄师白,娄师白见杨启才眼亮耳聪,乖巧好学,就答应收他为弟子,当时杨启才也只有十七岁。杨启才跟娄师白一跟就是29年,其中终日紧跟娄师白就达8年之久。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画家所遇相似。

当年齐白石在创作时非常认真严肃的,很多画作都要先起草稿,稿纸也大都利用旧包皮纸,一张草稿多次修改后才开始作画的。他对娄师白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画完一幅画总要娄师白拿回家临摹几张,有时还要限定时间,每隔两三天要是不拿着画去请教,他就叫佣人登门找娄师白。

娄师白照样用齐白石的这种教育方法教导杨启才,并不时告诫他要勤奋,要努力,每回点评杨启才作品,热情地鼓励后还要认真地提出意见。

娄师白也同样以这种精神要求杨启才。当年经常带着杨启才看京剧,就告诉他要看各个流派的,不能只看梅派一家。画画也是如此,既要精炼齐派艺术也要懂得其他的姐妹艺术门类。他还谆谆告诫杨启才,就是画画,也要精通诗、书、印,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杨启才也很聪明,他懂得借物抒情,以象征性、表现性的笔墨语言表达心灵感受,正是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齐派艺术的核心价值。齐白才在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娄师白一脉相承,也把花鸟画精神内涵的表现放到了创作中的首要地位。杨启才牢记并继承了先辈们的教导,努力打造齐派艺术的新天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但看到了枯藤飞舞、黄鹂高歌、牡丹开颜、鸭儿欢叫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繁华景象,也发现了他在作品中表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新风貌、新气象、新事物。在水墨技法上,他既保留了阔笔大墨写意,能工善写的齐派艺术风格,还吸纳了西方艺术中如平面构成,肌理表达等精华。这原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老祖宗早就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遗嘱:“笔墨当随时代”。

(图为杨启才画家与导师娄白石)

我对他“齐派”渊源以及年少时在北京跟随娄师白学画八年的经历闻所未闻,听他道来,故事不少,亮点也可敬可写。而低调不张扬的杨启才更多的是用作品诠释自己的师承。

杨启才在“潮声”杂志当主任与美编,工作相当繁忙,画画只能靠晚上或周六周日,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画画的辛苦足以证明他的对画的执着与勤奋。

(图为杨启才画家在京城学画的青年时代)

我凝视画册中的一幅荷花图,硕大的一片荷叶用浓墨写就,占据了几乎整个画面,再用淡一点的墨画出两片叶子,淡绿画枝干和嫩叶,只在左上角画一朵红花掩映于墨色叶片之间。红的花,黑的叶,红与黑既对比强烈又十分和谐,虽然只有一朵花和数片叶子,却给人以“十里荷塘”的无尽想象,“齐派”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式也十分突出。他的另一幅《国色天香》图,是白石老人一生最喜欢的题材之一牡丹,走的也是“齐派”为人熟知的红花墨叶画法,他画的牡丹,构图大气饱满,着色大胆,笔力健爽,色彩明快,在墨与色的强烈对比中尽显牡丹的雍容华贵。在《朝晖》中,他画的是再寻常不过的牵牛花,他以红色画花,浓墨和淡墨相间挥洒出叶苔,干墨和枯墨画藤蔓,寥寥数笔,牵牛花的生动形态便跃然纸上。整幅画疏密有度,穿插有致,黑色叶子间三两朵牵牛花娇艳动人,浓淡湿润的阔叶墨色与牵牛花的红色交相辉映,喇叭口向上的花朵与下垂的墨叶以及缠绕穿插的藤蔓令整个空间生动活泼,充满生活的情趣。

杨启才少年得志。粤东中青画家群中,算他最有福份了。他从小跟着叔父习文学艺,17岁入室娄师白弟子。这在那时,在现时都是多少年轻人可望不可及的门第。杨启才在这个高深的门第里浸了十年。这正是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也是转型新旧艺术汇集碰撞交融于京华的年代,作为娄师白的弟子,杨启才吸纳着齐门的传统套数和精神,并经常进出于荣宝斋和藻鉴堂,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美院之间。这真正是永生难忘的黄金岁月。

杨启才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潜心于书法美术艺术研究,在艺术创作上颇受齐门画派影响,以书画入画,寻求创新积淀和灵感,注重从个人视觉发觉自然美,画作取材丰富多彩,用笔凝练厚重,保留了极为纯粹的中国花鸟画以心取象的观照方法,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生活的积累、笔墨的修炼和学养的提升上。

而写意花鸟画在当今已经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这是因为当代的中国画家被西学教育所影响,已逐渐丧失了以心接物的观照方法和能力,代之的是以写实的再现性来叙述事物,对于这种空间形象——造型的吸纳,固然增强了中国画的视觉性特征,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以意取象的物我统一性。

正如杨启才画家所说:“中国的写意花鸟画,无外乎笔墨与意境。笔力老辣,在于日久锤炼;墨迹灵动,色彩精妙,在于心有温润贵气;而意境的深远与画格的高下,则取决于人生历练与胸次格局。”艺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实如清代绘画大师石涛所言:“夫画者,从于心者。”

杨启才多年来致力于书画的研究及创作,潜心学习,在书画领域及个人理论思想的研磨中,既成风格。其风格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生活情趣。构图大气,笔锋刚健,气势浑厚,意境深邃,雅俗共赏的风格,受业界人士及众多收藏家的好评。

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众所周知,娄师白是齐白石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擅画花鸟瓜果,毕生都在不遗余力地学习研究和传播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虽然沿袭了齐白石的风格,但是又加入了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在传承的同时有所创新。杨启才也深得其师衣钵,在水墨技法上,既保留了齐派阔笔大墨、能工善写的艺术风格,又吸纳了西方艺术中平面构成、肌理表达等手法,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形成了自己质朴自然、纯真向上的艺术风格。这是他难能可贵之处,也是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的精髓。

2003年,汕头中国画院成立之后作品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广州艺博院参加全国画院系统联展,当时著名山水画家庄小尖站在杨启才作品面前连声称赞:好啊!正啊!正统的齐门手法,难得!

古人说,不善师承者师其迹,善师承者师其意。迹象易变,神意难亡。

近年来杨启才的花鸟画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求变的冲动,从他以前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画作的开度虽然不大,他所掌握的技法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构图、造型、勾勒、渲染、设色、用水等等。他严谨而规范,笔墨拉动娴熟有把握。铺开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格局。

艺术中的杨启才执着、矜持而稳重,生活中的杨启才灵动机敏、良善诚实又负责任。在看似平易随和的表现中,蕴藏着沉着和力量,唯有看不到的是京华的那段时光所极易带来的轻狂,这一点在摆谱成风的当今艺术圈是非常难得的。

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多次获奖,在多家报社杂志发表并受到各界朋友的赞誉。作品被法国、韩国、日本、台湾。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友人收藏。

心静思远,志行千里,我相信他的创作会步入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