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IM朋友圈】被BIM改变的“钢筋人生”

 新华意书馆 2016-05-20
与此同时,传统钢筋加工棚里,几十名工人正操作着不同的机械,将一根根钢筋加工成各种形状。整个过程,都是靠人工搬上扛下,钢筋折弯的精度,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邱启明在经历了施工现场一次技术转型之后的职业转型。

1985年出生的邱启明是湖北红安人,2002年高中毕业后到沿海城市打工,2010年成家后,他开始跟着舅舅从事现场钢筋绑扎工作,由于干活踏实、做事负责,很快被老板提升为钢筋班班长。迄今为止,已有了6年钢筋作业、带班管理经验。

2014年,他来到天河机场项目从事钢筋集中加工班组管理工作。2015年3月,中建三局技术中心BIM钢筋课题在天河机场试点,建立数控钢筋加工车间,邱启明被抽派为车间班长兼弯箍机操作员。由此,他感觉自己当上了产业工人,“以前卖的是大力气,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现在,照着系统提示操作,干活交给机器,又快又轻松。”

劳动强度下降了,收入水平却提高了。邱启明给《工人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进入车间生产后,去年一年的收入约有7万元,相较于传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了大约一半,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解放双手,提高效率,靠的是BIM技术。

车间BIM翻样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在软件中打开工程BIM模型,选中一个独立基础,输入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纵筋和底筋型号、钢筋间距数值,点击“确定”,钢筋分布自动显现。再点击“导出”,一份料单立马生成,整个过程只用了30秒钟。同样的工作,手工翻样最快也需要10分钟。

在我国建筑领域已经沿用几十年的手工翻样,是根据二维图纸在人脑中构建出三维工程图像,计算各种类型的需要根数、搭接关系,不但效率低,对翻样人员能力和经验要求也比较高。特别是遇到复杂结构,钢筋种类多而密,交错穿插广而深,极容易出错。一旦出错往往要到现场施工时才能发现,重新加工造成了工期和成本的双浪费。

采用BIM技术,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中建三局在BIM建模软件里嵌入自主开发的组件,只要输入相关参数,图纸会立刻摇身一变为直观明了的立体结构模型。

目前,该车间已完成天河机场项目试点区域的钢筋加工任务,钢筋总用量1506吨,只产生了8.9吨废料,整体利用率为99.41%,而传统方法加工钢筋,利用率达到97%都很难。

“我们企业一年要消耗掉300多万吨钢筋,如果这一技术全面推广将降低成本上亿元,还能避免无谓浪费,让工程建设更节能环保。”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张琨表示,未来将有更多的BIM数控加工车间出现在工地上。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