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文艺青年的聚会: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沧海一粟1951 2016-05-20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那一场宋代文艺青年风花雪月的故事

南宋马远 西园雅集图 卷 绢本设色 29.3×302.3厘米美国纳尔逊艾金斯博物藏(局部)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亦称“四事”,即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此外,古代文士还爱好雅集。被千百年来文人津津乐道的有兰亭修禊(兰亭雅集)、香山九老、睢阳五老、西园雅集、杏园雅集等。宋代最为著名的雅集就是西园雅集。

张大千西园雅集图

据载,北宋王诜幼好读书,长有才誉,被神宗选中,将英宗的女儿嫁给他,官驸马都尉。王诜好书画,家有宝绘楼,收藏法书名画,精于鉴赏,苏轼为之记。广交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析奇赏异”,酬诗唱和,却“十年不游权贵门”。

南宋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元佑元年(1086年),苏轼兄弟、黄庭坚、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宅邸西园集会。李公麟曾画《西园雅集图》以纪胜,但原作已失传,米芾所撰“西园雅集图记”却传了下来,可以检校得失,以见短长。由于苏轼、苏辙、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都是千而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府、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南宋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焚香】

  中国焚香的历史悠久,历代流传下来的《香谱》不计其数,但古人《香谱》记载的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普遍流行的线香。

  香根据其形貌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线香、盘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涂香、香汤、香囊、香枕等。

南宋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古人焚香往往是借助炭火使用香炉焚烧,而且要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悠长,久久不散。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极其繁琐小心的方式,首先要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出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最后将香丸、香饼放在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挥发出来。燃烧过程中还需要随时观火势大小,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也算不得成功的。因此红袖添香也不是人人能够胜任的,需要对各种香料的性状、燃烧状况、温度变化都了如指掌才能够锦上添花,而非暴殄天物。

宋李嵩《听阮图》 绢本设色画(局部),横104.5公分,纵177.5公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点茶】

“点茶”、“点汤”这两个茗事术语最早出现在宋代,本义是指茶、汤的调制,即煎煮沏泡茶汤的技艺。宋人点茶最讲究时机,水一定要烧到微沸初漾的时候冲点到茶具中才最好,水太老或太嫩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而且为了将茶叶和水更好的交融在一起,还需要打茶,所使用的工具称为“茶筅”,大部分用竹制,也有金、银、铁等较贵重的材质。经过茶筅用力的打击,茶水就会慢慢出现泡沫。沫饽和水纹出现的快慢是衡量茶优劣的重要标准,若沫饽洁白,且水纹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传明仇英 西园雅集图(局部)

  唐代陆羽《茶经》中“五之煮”一章中说到烧水和煮茶的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三沸”:水烧到“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这时,按水的多少加入适量调味的盐;当水继续烧到“缘边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此时,要舀出一瓢水,然后用竹筅在沸水中绕圈转动,再将碾好的茶末从沸水漩涡中投入继续煮;待到茶汤“翻波鼓浪”为第三沸,这时要把汤面出现的一层色如黑云母的水膜除去,然后将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使茶汤孕育出浮起的“沫饽”(指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是茶之精华所在),然后开始分酌茶汤。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點茶與分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宋徽宗文會圖局部點茶與分茶

【挂画】

  “挂画”,又称挂轴,由天杆、地杆、轴头、天头、地头、边、惊燕带、画心及背面的背纸组成。形式有单条、中堂、屏条、对联、横披、扇面等。

  最早是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主要以茶事为表现内容,也可表达某种人生境界、处世态度和娴雅情趣。最早一般以字为多,后来也开始逐渐出现画作,或字画结合的作品,多为山水画、水墨画,以旷达悠远的意境为妙。

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轴138x72.7公分;全幅109公分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题材更加广泛。挂画赏画是文人雅集、香席茶饮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文艺活动,名人雅士聚集一堂,互相品鉴对方的创作或收藏,探讨文化艺术、人生哲学,在当时是非常主流和风雅的生活方式。

传明仇英 西园雅集图(局部)

【插花】

宋朝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迅速发展,插花艺术也获得普及与进步,成就辉煌,举国上下插花之风亦然盛行。《洛阳牡丹记》有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每到春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花会和插花比赛,热闹非凡。文人插花别有情趣,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除琴棋书画外,又形成插花、挂画、点茶和燃香的“生活四艺”,撰写出不少插花诗作。

 宋文会图(局部)

受理学影响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隽秀的时代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插花不仅追求怡情娱乐,更注重理性意念。在形式上、内涵上则倾注作者的思想,意趣及品德节操,不像唐朝那样讲究富丽堂皇的形式与排场,而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人伦教化的表现。在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突出“清”、“疏”,形成清丽疏朗而自然的风格。因而,许多文人士流为逃避现实而退隐于山水之间时,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传明仇英 西园雅集图(局部)
宋《靚妝圖》局部
宋姚月华 《胆瓶花卉图》

《梦梁录》有:“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宋《宋人人物画册页》绢本设色尺寸:29.00×27.8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除烧香外,已备三事。本幅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画中,表现出潇洒的雅逸生活,是宋代文人理想生活典型的作品。后来清乾隆皇帝对这幅画甚感兴趣,命宫廷画家画一张构图相似之作,画中人物及写真画轴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名之为「弘历鉴古图」。

清丁观鹏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故宫博物院藏

相聚雅集,饮酒赋诗,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可谓宋代文艺青年的日常,比及今日文艺青年挂在嘴上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是大巫见小巫,狂拽酷炫有钱任性的加强升级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