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博物馆特展——研语

 山桑漆园 2016-05-20




2016年1月30日——2016年2月29日,杭州博物馆与研语轩艺术馆联合举办了“研岂无语”砚台历史文化艺术展。此次展品共计150余方,为汉、唐、宋、元、明、清及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器物,系统展现砚文化艺术与历史,尤其突出了宋代古砚,体现杭州作为南宋古都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与宋代艺术之辉煌。笔者2月4日携家人一起前往参观学习。


研语轩藏砚偏唐宋古砚,砚式齐全。唐砚的大气,宋砚的极简之美,均在展览中体现出来。笔者将分三部分在博客中作叙述。第一部分为汉至唐、五代的砚;第二部分为宋砚;第三部分为元明清砚及砚拓。

 


【汉至唐、五代时期的砚】

 


【宋砚】


宋人制砚,实用与欣赏并重。宋砚砚形浑厚古朴,线条细腻工整、简练流畅。用现代观点描述,就是一种极简主义。极简主义为设计的最高境界,它不是技术的炫耀,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的优雅。这种极简主义渗透到宋代的方方面面,例如家具、茶具等,同出一辙,这也是宋代文人情怀的显著体现。



【元明清砚】



明早期,砚形多仿宋式,至明中期开始发生变化,明晚期至清代逐步偏向工艺技术的炫耀。“研语轩”藏砚偏宋砚,喜好线条优美的简约形制,因此明清砚藏品不算丰富。特别是那些清中后期雕工繁缛堆砌的复杂砚式,“研语轩”似避而远之。




【历代行囊砚】


行囊砚、行箧砚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不可考证,但从出土的汉代石砚中发现,亦有些小巧精致的砚板,装在漆盒之中,如同行箧砚。至宋代,则有更多的行囊砚、行箧砚出土,说明在那个时代行囊砚已很流行。至清代,有更多重装饰、精雕细刻的行囊砚、行箧砚出现。至晚清同治年,墨盒的出现,使这类砚逐步丧失了市场。这次特展展出了15方行囊砚,展现了从宋至明行囊砚的发展变化过程。



【砚拓】


“研语轩”这次砚展不但有丰富的砚藏展示,也有不少砚拓展示。而且这些砚拓的表现方式也较多样、新颖。

 

最后以《研语》之序结尾:

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润彼元墨,染此柔瀚,申情守意,经纬群言。砚为研墨之器,文房之重器,抒写中华文明的工具。自齐家文化开始至今,砚文化延续不断。


(特别鸣谢:一鉴斋)

(文章用于交流 | 非本平台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