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象棋:举手无悔的智慧游戏

 伟天英 2016-05-20
url: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6/5/312367.shtm,id:0

■敖堃

10年前的今天,象棋被批准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它在游戏竞技中更添加了一份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象棋的博弈是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由9条纵线和10条横线相交而成,形成90个交叉点。双方各有16只棋子,放在各个交叉点位置上。中间部分,也就是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未画竖线,空白地带称为“河界”,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横向两端中间第四条到第六条竖线之间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方格,叫作“九宫”(它恰好有九个交叉点),象征着中军帐。棋子的颜色通常分为黑色和红色。游戏开始,不同的棋子依游戏规定的移动方式在线上移动。对一盘棋局来说,只要一方被“将死”或者“欠行”,又或者自动认输,另一方即可得胜。

在中国古文献上,《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被认为是战国时代发明象棋的“铁证”。其实这是对文献的误读。这里说的是用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六博当在周代出现的一种棋类游戏,以获得多博筹为胜,不同于吃王为胜的象棋,没有演化关系。

秦汉时期流行一种叫“塞”的棋戏,有的研究者认为塞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六博的游戏范式,是象棋的起源,但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看,塞与象棋是两回事。

象棋在北周称为象戏。古代典籍目录记录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称这种游戏有日月星辰之象,上引这几种书虽不传,北周象戏演变的唐代宝应象棋,形式为八乘八的黑白棋盘,棋子为立体造型。而这正是早期的国际象棋的特征。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小象戏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象棋,有32枚棋子,棋盘大小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

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见有圆形铜质的平面棋子,直径大小不等。正面有车、马、砲、将、士、象、卒字样;反面则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文。将是坐着的将军,腰悬长剑;士是女将,上着戎装,下穿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跃的马;砲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以后,图形的棋子逐步为字形棋子代替。

至南宋,象棋一词才开始指中国象棋。此时小象戏已成为象棋对弈的基本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女词家李清照在南宋初写的《打马图经序》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相差无几。

陈元靓编的日用百科全书《事林广记》中,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是象棋好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等多种象棋著述。

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的“将”改为“帅”。明清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等,而以明代徐芝的《适情雅趣》、明末清初朱晋桢的《橘中秘》、清代王再越的《梅花谱》和张乔栋的《竹香斋象戏谱》尤为著名。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象棋向平民化发展,棋派林立,国手众多,棋理棋势的研究也更加深化。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为了区别于国际象棋,我国的传统象棋也已改称为中国象棋。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以后半个世纪涌现了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著名棋手。

象棋因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广的棋艺活动。象棋又被称为智慧者的游戏:对弈者必须把握好全局,运用严密的科学思维,处理好进攻与防守、舍弃与取得的关系,以高超的技艺去一步一步地夺取胜利。落子下棋,难以预料的行兵布阵,不可预测的角力对抗,波澜起伏,险象环生,令人兴趣盎然。以棋会友,其乐无穷,令人沉醉其间……

(本期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