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赞!中外可回收锚杆大PK,结果当然是……

 SKxuan214 2016-05-20

苏州能工供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小编的话

知识武装

好消息:由于即日起,可以输入关键词搜索微信历史消息啦,通道在微信菜单“每日新鲜”里哦,快去体验自己搜索的乐趣吧~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大力发展,基坑围护结构中传统锚杆正逐步被可回收锚杆代替,在武汉新荣国际项目中利用中外两种可回收锚杆技术进行试锚,现就试锚情况为大家介绍下中外两种可回收锚杆技术及区别


 对比分析 

第一种锚杆为国外某可回收SW锚索,采用压力分散型结构和套管跟进法施工工艺,回收时使用机械解锁原理。

第二种为国内热熔式可回收锚索,采用压应力分散型结构和旋喷一体化施工工艺,回收时采用热熔方式解锁。

两种锚杆的结构和作用机理不同,国外技术锚固段比较长,但直径比较小,主要靠锚固段的侧摩擦力提供抗拔力,热熔锚技术的锚固段比较短,但直径比较大,主要靠扩大头锚固段和前端土体之间的端承力提供抗拔力。


下图即为两锚杆的侧视图,其中中国的热熔式锚杆技术主要靠端承力提供抗拔力, 国外某技术使用锚固段的侧摩擦力提供抗拔力。


试验参数及部分结果如下表:




荷载-弹性位移、荷载-塑性位移如图:


注:荷载-塑性变形曲线中部出现突变,且全部样品件都有此类情形,疑与检测装置有关,但不影响整体的趋势。

综上所述,在同等状态下,压应力分散性锚杆的塑性位移变形更小,这是两种锚杆的受力机理决定的。

中国的压应力分散型锚杆承载力的60%依靠端承力提供,40%部分依靠锚固段的摩擦力,而外国技术使用的是压力型注浆型锚杆,锚杆承载力的95%依靠锚固段的侧摩擦力,5%依靠锚固段的端承力。

与侧摩擦力相比,端承力更加稳定和可靠,并且土体受压产生的塑性变形要比土体受剪切时产生的塑性变形要小的多,所以最后出现了压应力分散型锚杆的塑性变形更小的现象。

所以基于压应力分散型锚杆的技术性能,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自由段和外国技术同样长,而锚固段只需要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可提供不小于原锚杆的抗拔承载力,实现节约经济。



锚杆抗拔力检测完成后,在原桩上进行回收测试,回收的结果见下表:


国外某技术采用的是机械解锁可回收方式,中国自主技术采用的是热熔可回收方式,一般情况下,机械解锁技术常会受到一些敲击、冲击、扭拉等意外外力的影响,而热熔可回收方式受到这些外力的影响会很小。

 总结 

本文通过新荣国际项目中两种锚杆的试验为大家介绍了两种锚杆的特点,正如岩土锚固届的导师程良奎教授所说,工程科技的进步带来锚杆技术的多样发展,每种技术都各有优势,工程设计、施工人员务必要根据工程的特点合理的选择和工程相适应的锚杆技术和产品,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各个技术的优点,节约成本、促进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