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摄影》No.024:A · 扫街的腔调 B · 观念摄影的时空之旅

 yhj2104 2016-05-20


作品栏目







A · 扫街的腔调

陆  军/摄影    岳谦益/撰文


街头摄影又被戏称为“扫街”,相机小型化之后便成为摄影师们热衷的创作手段之一。数码相机以及拍照手机诞生后,更让“扫街”成为一种全民摄影潮流。




街拍,它可以很随性,也可以很严谨;可以随心所欲按下快门,也可以守株待兔如狙击手。街拍看似容易,拍好蛮难。网络上的街拍作品往往良莠不齐落差极大,“扫街”产生的视觉垃圾真是不少,而能沉淀下来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看到陆军的作品,让我有一种洗眼的感觉,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他拍摄的上海街头对生活在这个城市十余年的我来说,有一种莫名的陌生感,让我也有一种拿起相机走上街头的冲动。




上海应该算是中国街头摄影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诞生于上海的“北河盟”摄影群体中,很多摄影师是以上海的街头作为自己的创作阵地,像陆元敏、雍和、王耀东、顾铮、周明等人都是以街拍的方式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城市影像。而80、90后的摄影师则受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等人的影响,把街拍当成如同泡吧、K歌一般的私人化生活方式。




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很多大师的“扫街”军规、诀窍和忠告,英国摄影师David Gibson(大卫·吉布森)甚至出版过一部《街头摄影的必练20课》教程。但我认为,没有个性、不能打破原则的扫街仔不是一个成功的街拍摄影师。“扫街”有三道门槛:一是技巧,二是语言,三是情绪。这第一道门槛是布勒松,第二道门槛是杜瓦诺,第三道门槛就是森山大道了。这三道门槛不是高下之别,而是主客之差。若是从画面来理解的话,布勒松是观察者,杜瓦诺是提炼者,森山则是宣泄者。我们从布勒松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局部的真实,而杜瓦诺则提炼出文学化的情节,但森山永远像一头奔袭于街头的西班牙公牛,充满血丝的眼睛里留下的都是马赛克般碎片化的印象,每一张都有情绪的承接与宣泄。




以复杂的构图闻名的马格南摄影师Alex Webb(亚历克斯·韦伯)认为,街拍摄影师最基本的条件是“好奇心”。他说:“基本上街头摄影是神秘的,是让我去探索的。一张街头摄影作品的成败不能靠我一个人决定,你要与这个世界合作,你要跟你看到或看不到的所有的东西合作,光线、场景、人物、马路、墙壁、动物、昆虫、路标……你想得到的所有东西。”

在陆军的“扫街”作品中,似乎都可以看到上述的影子。




“扫街”作品的视觉元素基本是以光影、动态、镜面和异物组成,这些元素在陆军的作品中都有了。大块的阴影、镜面的反光耦合影像、俯视镜头下的人物动态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孩子奔跑的动态、逆光的气球、泡沫和秃顶的背影……每一张都有一些有趣的视觉落点,每一张都有一些说不出的情绪和味道,若能将这些碎片的视觉词语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连贯起来,组成散文化或者诗化的都市街头,那就是一部大作。这除了照片背后那种情绪化的虚,还需要一点照片本身内容上的实,这份实就是此地、此时、此景的烙印。这也是布勒松、杜瓦诺、森山大道的高明所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元夕”卷末云:“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遣钿坠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这“扫街”原来自古有之,古时‘扫’的是街头遗珠,现在‘扫’的是街头碎影罢了。


遗珠是宝,碎影同样是金。


从尤金·阿杰特冷峻的巴黎“扫街”,到森山大道情绪化的街头,摄影师“扫街”传统的不断升级,是渐被私摄影基因感染的过程,在公众的街头窥见都市的隐私,这就是街拍诱人之所在。街头的窥视必然是越私人越公众,这是当下的时尚,也是“扫街”的腔调。从这一点来说,陆军,你还可以更私人一点。







【刊登于《上海摄影》2016/3    以下为杂志版式】








B · 观念摄影的时空之旅

郁士勇/摄影    谭双捷/撰文

如今运用一部电脑或手机,能如一指拈花般将古今的知识调遣到眼前,我们的眼界扩展至五洲四海,月球太空。互联网时代中,观念摄影也是与时俱进,如百花盛放。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少见运用好多元文化要素的优秀观念摄影作品。因为要创作好多元文化作品,作者必须有宽阔的艺术眼界、又要能够梳理归纳,还需要创新的勇气。


可就有这么一组作品,作者展开了如天马行空般想象的翅膀,翱翔于不同时代的艺术之中,掇取各家光影,用流利的技巧渲染出了一幅幅奇异的景致。观赏这组作品时,犹如置身于一次时空的旅行中。而影像就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轴依次在观众眼前展开。




这组作品的起点影像一是取材自古希腊神话的作品。在画面上方炽热的红色中浮现出了火神赫菲斯托斯棱角分明的倔强相貌,在画面下方的海蓝色中游过人首鱼身的塞壬女妖一道婀娜妖冶的曲线。这幕情景又使人能联想到《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部王朔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作品用火焰和海水那红蓝色鲜明的对立,和彼此间无法交会的距离,推开了想象空间的大门。




影像二和三则更加抽象,蕴含着象征主义的神秘感,其中影像二中的形象取材自中国敦煌壁画的宗教人物和非洲原始部落的舞蹈仪式;影像三中的形象取材自瑞士雕塑家贾戈麦蒂融合了野性和现代几何风格的《高个子》雕塑;两幅画面运用想象力连接,似有一群的抽象的线条在奔驰,将人们的视角从古典引导到近现代、从欧非穿越至亚洲,折射出欲念、希望、祈祷、遗憾、追忆,如梦如烟般蒸发着当代艺术的神秘气息,传递着现代人的感性认知。




辉煌的色彩又将观众的视点引入了近现代,接下来影像四、五既有着十九世纪奥地利艺术家克里姆特分离主义的流丽装饰风格,又兼备现代时尚格调的作品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在金碧交辉的画面中,仿佛吹送着一阵阵欧洲近代的艺术风;在几位时尚高冷模特的时装上,漾起了一道道印象派的光影;在近代艺术和现代时尚交汇于影像的刹那,恰似悸动着一波波华丽又虚幻的时光涟漪。影像是华丽的,同时也是空虚和冷漠的,暗示着现代人的某些精神状态。




时空的光影向前奔流入现代,影像六至九是一组关于女性青春题材的作品,影像在观众面前升腾起了熊熊的青春火焰,那里有少女渴望和期待的炽热,有赤裸和刺痛的灼伤,当火焰渐渐熄灭时,还会残存失落和沉默余烬的灰色。其中,影像九《观念摄影的时空之旅》是一幅未来的图景。失重的青年人飘浮在太空中,不必戴上累赘的氧气面罩,在未知的星球上游弋着,他举起枪瞄准着前方的目标。


接下来的现代影像十、十一的画面中,一群少年闯入石库门的时光肆意玩耍,他们的身体如同在魔术的牵引下浮起,失重的躯体在墙壁上自由地悬浮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把翻新的石库门楼房变成了一个失去重力的年轻派对秀场。




这样,十一张组照从古希腊神话时代到太空时代,实现了一次乾坤大挪移。唐代李白诗云:“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古人浪漫想象的目标,在观念影像呈现的奇特世界中已经达成。


欣赏这组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段艺术时空之旅的历程。作者将如此复杂的多元化艺术要素灵活自如地运用,多幅画面的角色有希腊神话人物,有古代亚洲、非洲抽象形象、近现代欧洲抽象形象,有老人,但更多的是青年人。影像是对多元文化的丰富认知,也是对多元时代精神状态的抽象表述。创意仿佛洋溢着神奇又潇洒的“引力波”,将古典和现代的联翩影像折叠在当代观念之中;又如运用神话传说中马良神笔般挥洒出一行行跨越时空的链接,用灵感的火花点击了一张张天马行空般的影像,驰骋在自由想象的世界,翩跹而来的组照是艺术语言超越时空的表述,是多元文化在观念摄影中绽放的优美篇章。









【刊登于《上海摄影》2016/3    以下为杂志版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