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痔疮

 佳佳宝贝321 2016-05-20

痔(俗称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在美国,痔的发病率约为5%。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的慢性疾病。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位于肛管的血管组织,当它肿胀或发炎时,会呈现病态或变成痔疮。就其生理形态而言,它是由动静脉通道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垫。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痔疮

  • 英文名:hemorrhoid

  • 别名:痔,痔疮,痔核,痔病,痔疾

  • 季节分布:四季

  • 传染病:否

  • 临床表现:瘙痒,便血,疼痛

  • 并发症:缺铁性贫血,肛裂,肛瘘

  • 就诊科室:外科

  • 发病部位:肛门

简介

痔疮痔疮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治疗也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其病理特点,造成了其反复发作,不通过手术,比较难以治愈。痔(俗称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在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改变或移位,被覆直肠黏膜,由于内括约肌收缩,肛垫以Y型沟分为左侧、右前侧、右后侧三块,因此内痔常见于左侧、右前侧及右后侧;在齿状线以下为外痔,被覆肛管黏膜,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为混合痔,是内痔通过静脉丛与相应的外痔融合,即上、下静脉丛的吻合,混合痔脱出肛门外,呈梅花状时,称为环形痔,若被括约肌嵌顿,形成嵌顿性痔。

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妇女在妊娠期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迫,妨碍血液循环常会发生痔疮许多肥胖的人也会罹患痔疮。如果患有痔疮,肛门内肿大扭曲的静脉壁就会变得很薄因此排便时极易破裂。内痔是长在肛门管起始处的痔,如果膨胀的静脉位于更下方几乎是在肛管口上,这种曲张的静脉就叫外痔。外痔有时会脱出或突现于肛管口外但这种情形只有在排便时才会发生,排便后它又会缩回原来的位置。无论内痔还是外痔都可能发生血栓。在发生血栓时,痔中的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引起疼痛。

肛肠痔瘘病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资料表明,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痔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5%,而其中又以内痔最为常见,占所有肛肠疾病的52.19%。男女均可得病,女性的发病率为67%,男性的发病率为53.9%;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其中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故有“十人九痔”之说。痔疮是一种由于上火或吃辣的过多导致的,多吃点清淡的食物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了。

历史

痔疮痔疮

“痔”的病名最早见于成书于西周时的《山海经》中:“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痔的发生是由于“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它最早阐述了痔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对痔认识的理论基础。在英文中,痔对应着两个单词:“hemorrhoids”,起源于古希腊,意为出血;“piles”,源于拉丁文,是以痔的外形似球而命名的。

秦汉时期,在《五十二病方》中,将痔分为四类,首先描述了痔的症状和痔的结扎术。《神农本草经》中,有五痔病名,如肠痔、疽痔、疮痔、瘘痔、脱肛等,首载治痔瘘药物21种。

晋代《针灸甲乙经》系统阐述了针灸治疗痔疮的疗法。隋唐时期对痔的认识更加深入,《诸病源侯论》中,详载了五痔(牡痔、牝痔、脉痔、血痔、肠痔)的病名和证候,并增加了气痔、酒痔,分为七痔。《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又在七痔的基础上,增加了燥湿痔、外痔,分为九痔,并介绍了动物脏器治疗痔疮的方法,从而丰富了治痔疗法。《外台秘要》除将痔分为九种外,又科学地按部位将痔分为内痔和外痔,比西方医学论述内、外痔早1000多年。这些医学著作系统而科学地总结了隋唐时期和隋唐以前对痔的临床认识,为后世对痔的深入探索打下了良好基础。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首创枯痔钉疗法,对痔列为专章讨论。《魏氏家藏方》中,详载了使用枯痔法的具体方法和治疗过程。

明代,《秘传外科方》中将痔分为二十四种,记述了治痔的方剂和枯痔药物。《疮疡经验全书》对痔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所用方药十分丰富,并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二十五痔的分类法,同时还附图说明,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对痔疮研究的深入和细致。《外科启玄》中,也分痔为二十四痔,并记有里外痔(即混合痔)病名。《外科正宗》在理论上对痔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介绍了枯痔散、枯痔钉等疗法,同时还介绍了砒中毒的防治方法。
到了清代,《外科大成》和《医宗金鉴》中,对痔疮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论述更为详细而系统,并分痔为二十四种。《马氏痔瘘科七十二种》分痔七十二种,对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裂肛痔。

病因

内痔四大诱因内痔四大诱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肛垫下移学说

在肛管的粘膜下有一层环状的有静脉(或称静脉窦)、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
静脉曲张学说
从解剖学上看,肛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而使静脉扩张,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浅、抵抗力低,末端直肠粘膜下组织又松弛,都有利于静脉扩张,若加上各种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如经常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及盆腔内巨大肿瘤等,都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扩张弯曲成痔。肛门腺及肛周感染也可引起静脉周围炎,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成痔。
遗传学说
痔疮是否会遗传,目前无确切证据,痔疮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食物、排便习惯及环境有关。多数人相信发展中的国家痔的发病率低,如在非洲农村患痔者少见,可能与高纤维食物饮食有关。目前,在发达国家多食高纤维饮食,除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也可减低痔的发病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