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知识摄取“迟钝症”吗?

 stwym 2016-05-21

文/古尔浪洼

你有知识摄取“迟钝症”吗?

有些人摄取知识的速度很快,他可以在电视、网络、书籍、报刊乃至与人的聊天中,迅速提取出来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快速转换到自己的知识系统里去,没多久,你就会发现,很多“别人的”知识,已经转换成了他“自己的”知识。而且,在应用中,与自己的知识与实际操作巧妙融合,嫣然一体。

但也有些人,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很慢,一种新知识,或者一种新观念,久久粘附在书页上,怎么也进入不了自己的脑海,即使他觉得那真是些好东西,他也知道这些东西如果能被自己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实践应用,会产生像别人一样的效果,但就是抠不下来,装不进去。

还有些人,仿佛就是中世纪的古堡,保卫自己的旧知识和观念,固若金汤,面对新知识的侵袭,百毒不侵。排除掉固步自封,主动不接受新知识之外,如果上述后两种行为都是非主动,的,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他是患了一种病,我将之命名为“知识摄取迟钝症”。

造成我们在摄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迟钝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我尝试就我的理解和观察,进行一下病理剖析与分析。

一、阻碍我们吸收知识的因素

1、过度依赖单一的知识摄取通道

知识的摄取应该是多通天道的,例如,我一开始便提到的、电视、网络、书籍、报刊、与人谈话等等,凡由信息交流和流动的地方,也就是可以摄取知识的地方。

甚至有些悟性比较高的人,更是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些细节中观察、思考并摄取都知识。比如,有人在掌心放食喂猫被咬,就可以检讨出被咬是迟早的事,因为你把食物放在掌心,与猫的嘴巴零距离接触,就算是再乖的猫,也有吃得不满意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算是次次都很满意,也有吃得开心忘乎所以、把手掌心当美食啃的时候,从而得出结论,对潜在危险要进行防护,不要因为其看起来无害,就漠视,或者自动送上门去。

但有些人,正好恰恰相反,总觉得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才叫知识,书本之外的知识,就不是知识了,长此以往,就会使得他对知识的认知和获取的渠道变得狭隘,久而久之,就会对新知识变得迟钝,或者说缺乏感知能力。

2、自以为知道一切

有太重的好胜心、凡事都想做得比别人好、超过别人的人,非常容易陷入一个陷阱,那就是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过度自信,人一旦对自己过度自信,就会贬低或者歧视、乃至无视那些有价值的知识,或者对它们的摄取变得迟钝。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欺欺人。

另外,如果过度关注别人的一言一行,自认为自己都清楚应该干什么,容易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琢磨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不是设法去搞清楚自己的知识盲区的人,也很容易变成知识摄取迟钝症患者。

3、只收集但不处理知识与信息

与以上相反的,还有一种情况,是过度收集书籍、信息和知识,然后像囤货一样,将其囤在自己的电脑里、书架上或者大脑里,而不是去消化、分析、理解、应用、实践他们。

任何的知识和信息,囤积在那里的都是无法产生价值的,唯其被转化成行动,被用于实际的作业中,哪怕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失败了,都无关紧要,因为它们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你消化和吸收,会以另外一种养分和成分卷土重来,贡献出新的力量。

但如果收集得过多而不去处理,任由各种信息自由散漫地在自己的脑海里横行,就会变得混乱,甚至可能会堵塞吸收的通道,类似于吃太多东西,就会消化不了一样。消化不了,自然就缺乏食欲,对新知识的摄入,自然就会变得迟钝。

二、阻碍我们理解知识的因素

1、独占知识

知识还能独占?这个听起来很好笑,但确是实情。实际上,这里的所谓独占,并非真被他独占了,而是使用者自己以为自己独占了。

比如,某个人,在某本书或者杂志上看到一个好的技巧,或者好的方法,用了,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面对同事的称赞和询问,他秘而不宣,担心这些东西被别人学去,会耻笑自己是学来的,或者担心同事学会了,也会跟自己做得一样好,甚至更好,于是,缺乏交流,或者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封锁,达到独占的目的。

其实,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较狭隘,从社会的角度讲,有效知识缺乏流动,使得大家可能提高的机会减小,从个人的角度讲,封锁了别人,其实也就是封闭了自己,毕竟,知识只有在双向和多向的交流中,才能被丰富,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一旦切断了交流,即使起到过作用,也因为缺乏沉淀和积累,很快会变成“死知识”。

2、知识面过窄

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摄入面过于集中,在实际的应用中,就会发生知识面过窄的情况。

人对于知识的应用,往往是越了解和越有心得体会的地方,发挥得越好,越缺乏理解和应用得少的地方,就越少感知和沉淀。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应用的知识,很快就会变得不活跃,乃至于休眠。

知识面过窄的人,如果不尝试多去接触新知识,就会慢慢变得不去摄取与自己专业相关和超越自己专业面的知识。

但实际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会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个专业内的知识,往往会涉及到更宽的面。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某些专精的知识之外,多涉猎其它的知识,也是一种防止摄取知识变缓的有效手段。

3、缺乏沟通

我们在摄取知识的前提之一,就是要理解知识,而要理解知识,除了自己本身的经验积累和技巧的积累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让那个知识从死的、静态的,变成活的、动态的,流动起来。

知识流动,一是实践,另外一个,就是与同仁交流。因此,在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埋头苦干,而是找到同好,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知识和思想不像实物,交换后,各自只得一个,而是得到至少两个,如果发生碰撞、争论、争鸣的花,四溅的火花,可能会点燃一大片,激活你对一大片知识的理解。

4、急于求成

知识是要积累才可以渐渐发挥得好、应用得好的。

但有些人,与将知识藏起来,变成死知识相反,过于着急,希望学习任何一点新东西,都要“学以致用”,马上见效。这样,因为其缺乏实践,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的鸿沟还没有填起来,未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反而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因此,在摄取新知识的时候,适当地冷处理,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尝试让其发挥作用,有时候也是必要的。

三、阻碍我们利用知识的因素

1、夸夸其谈

有些人所谓的摄取新知识,搜集和阅读大量信息,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或者与别人交流心得,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

所以很多信息被吸收进来,或者说读过后,只不过是为了饭桌上的谈资,在同事中的的炫耀,用过一次性就丟的一次性知识。

出现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其实并没用充分理解和意识到知识的潜在价值及种种关联,因此他们对知识真正的应用并不热衷,在炫耀过后,他们就自以为学到知识了。但其实未必。

2、以为学习知识是为了他人

很多人之所以不断学习新知识,是因为工作和谋生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因此,他学习的心态就是: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就不学了。

工作本身对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出新要求当然是有的,但是,如果在学习的心态上也如此,就大错特错了。无论岗位和职业是否需要,凡知识学来,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而且,知识和技能这种东西,它都不像是一次性筷子,用过就扔的,而是会积累起来,持续发挥价值的。甚至在某种层面上,知识的应用和发挥,是通用的。

从这样的角度讲,学习必须要以“我”为中心,以“我”想、“我”用、“我”理解、“我”操作、从而才能达到“我”提高。因此,学习新知识必须我字当先,唯其如此,才能积极主动。

实际上,学习是个系统工程,短短的一篇文章,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至少,通过以上分析,我希望你能明白,知识摄取如果变得迟钝,那就可能预示着你的摄取方法和心态开始出现了问题,你得赶快进行修正和调整了。

古尔浪洼,工作二十年,足迹遍及珠三角、长三角。做过从工人到副总裁的几乎所有职务。工作之余喜欢码字 ,公众号:xllx01。

本文在头条号首发。转载或纸媒发表,请取得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