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写诗(三十九)格律诗词的格律(2)

 江山携手 2016-05-21


漫谈写诗(三十九)格律诗词的格(2)

为了便于比照,还得把例诗引出:

例诗一、 五绝  塞下曲之二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例诗二、五绝   春的萌动(之二)

      坚冰成碧水,铁干起新苞。

 小草探头望:何时燕返巢?

 ——张宝明《捻须集·增订本》第18

例诗三、七绝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例诗四、七绝  花木四题之《冬青》

                  无闻常驻道桥边,雨打霜欺不改颜。

   互抱枝桠成一体,忠诚守卫绿家园。

     ——张宝明《捻须集·增订本》第15

    下面来谈“粘”(音zhan,阴平)。粘是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关系而言的。但又不是完全照粘,而是粘而有变,粘而有度。度者,法度也。为什么要有度呢?因为第二句是对句,它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而第三句是出句,它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怎么可以完全照粘呢?对五言律句而言,第三句只是照粘了第二句的前两个字的平或仄,对七言律句而言,第三句只是照粘了第二句前四个字的平或仄。

 还是用例诗来说明吧。第一首第二句是平 仄仄平,第三句的第二个字必须也是平(必须看第二个字,因为一三五不论嘛),否则就叫作“失粘”,是大毛病。但是,第三句是出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所以对第三句不能照粘不误,结果成了 平平仄仄(“骑”在这里读ji,去声,名词;字下加横表示可平可仄)。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就是第三句把第二句的那个光棍平声(“逃”)调到第三个字的位置上了,具体来说就是那个“轻”字。其余全都照粘了。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是否这样?例诗二的第三句前两个字(“小草”)是仄仄,粘了第二句前两个字(“铁干”)的仄仄,并且将第二句的那个光棍(“起”)仄声,从第二句第三个字的位置移到了第五个字的位置(“望”,仄声),以保持出句第五个字为仄声,其余未变。再看例诗三,这是一首仄起的七绝,第三句“洛阳亲友”(字下加横表示可平可仄),照粘了第二句的平平仄仄(“平明送客”),把第二句的光棍仄(“楚”)调到了最后,具体地说就是变成了那个“问”字,仄声,而把第二句的六七两个平声前移到了五六两个字的位置上。例诗四是平起的,第三句前四个字的仄仄平平照粘了第二句的前四个字的仄仄平平,把第二句的尾字平声(是个光棍)调到了第五个字的位置上,把第二句的两个仄声(“不改”)推到了六七两个字的位置,即仄声“一体”。这样就保证了第三句的尾字是仄声,并且全句也是“既出双入对,又光棍独行”。

 以上谈了五绝、七绝的平仄声问题,五律、七律的平仄声怎样交替,怎样对立,怎样粘?这个问题好回答:律诗的后四句的平仄、粘的规则,与前四句(如同五绝、七绝)完全相同,把前四句的平仄、粘的规则重复一遍就是了。

 这一谈,谈得比较费劲,朋友们读起来可能感到枯燥,但是,这是在谈格律,谈规则,只能这样。诚不知我谈清楚了没有,请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