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写诗(十三)表现手法(1)叙述

 江山携手 2016-05-21
       漫谈写诗(十三) 
        表现手法(1)叙述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要强调一点:我漫谈写诗,往往要列举词作例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词为诗余,本是一家,词是从诗发展变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格律诗要求平仄声交替,词也是;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许多词牌也要求有对仗。 
        诗词的表现手法,与写散文差不多,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但是,在一首诗词里,往往是以一种手法为主,辅以其它手法。 
 写事往往采用叙述手法,所作之诗多称为叙事诗。用格律诗叙事的,我所见不多,约略记得几首。比如,第 · 篇里引用的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其中的一例,写得饶有风趣,只是说长久在京为官,偶尔回一次家,孩子们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来自异乡的老客,并无深意存焉。但张籍的《秋思》则非同一般,请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诗人见到的多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于是勾起异乡游子的孤独落寞情怀和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的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能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使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言犹未尽,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诗人没有写修书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再看一首用七律叙事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惨雾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天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态,下句则写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戛然而止。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而用“即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通,又是活泼流畅的流水对。穿的动态与两的重复,文势、音调,迅疾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用字高度精准!
 这首诗,第一句叙事点题,其余各句,都是借叙事(三四两联是意想中的事)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下面这首先五言后七言的古体叙事诗,颇值得玩味: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翻译如下:
你明知道我有了丈夫,还偏要送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的红罗短衫上。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双明珠我泪涟涟,遗憾没有遇见你在我未嫁之前。     
     这首诗,作者以生动、鲜活的笔调描写了一位节妇拒绝第三者求爱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但是,它并不是一首普通的闺情诗,而是一首政治诗。诗的附题为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炙手可热 。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采取恩威并用等各种手段勾结、拉拢一些文人和中央官吏,为他的藩镇割据效力。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但是,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不想与之为伍;面对军阀的拉拢,张籍不能不讲究回绝的方式,只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以拒绝。 
 了解了这一特定背景,我们再来品读《节妇吟》就会真正读出它的妙处来。全诗记叙了一位少妇遇上了第三者向她伸来了甜蜜的橄榄枝,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而拒绝了第三者的“美意”。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这里的,喻指藩镇李师道,以及文题上的节妇无疑是指作者自己。张籍以一个有夫之妇的身份,表明自己感谢李师道的知遇之恩,不是我不支持你,只是我誓死效忠唐王朝的志向不能更改。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只有洒泪还珠,遗憾的是在我的志向尚未确立之前,你怎么没有注意到我呢?此句委婉之至,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表达了某种困难的处境和矛盾心情。 
       
综观全诗,构思精巧,开合有度,伸曲自如,曲尽其妙,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用诗歌的形式叙事,诗人多采用乐府诗、歌行体。比如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上中学时,读过的《卖炭翁》、《石壕吏》,都是从那里面选来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汉乐府诗《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 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坐”,“因为、由于”的意思;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共载无耻要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是步步深入的。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的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对这首名诗深层次的评析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限于篇幅,不赘。 
 我的《捻须集》里有几首歌行体叙事诗,如《文革临死》、《曾为勇仔》、《一件小事》等,都比较长。依循惯例贴一首叙写我亲历亲为的比较短小的歌行体诗如下—— 
     歌行忆往(之四):三致黄元胜

    文革实质乃革文,昏天黑地毒害深。汹汹开展至七四,旗手入阁抓文体。我时任教在新村,上级校方紧紧跟。普通初中学制稀,只有两年四学期。举国皆然谁敢反?新村亦然不算奇。奇则奇在普通校,动辄体育为本基。停课操场练动作,一二三四口号齐。本来功课极有限,此时书声无闻之。操场训练难开怀,自制土械新招来。发动师生都动手,石块方砖处处抬。石块且把铅球代,砖作哑铃举不歪。更用秫秸作跳杆,草苫为垫身可埋。阵地多设在校外,村头巷尾把阵排。专等上级来参观,记者拍照声名抬。科学文化置脑后,基础知识全抛开……
       
对此我有意见大,座谈会上讲直话:普通初中转攻体,自己哪还像自己?建议更名为体校,名正言顺无分歧。如此跟风如此搞,罔顾学生无真理!革委主任正在场,众人失语意迷茫。未几全体大集中,主任登台义填胸:有人反对跟形势,资反路线死复萌;革命师生不答应,坚决打退复辟风!我欲发言被制止,会后思量再表衷。找来纸笔和墨盆,点点刷刷意见陈。贴在主任室内壁,注明三日内保存。三日之后无声响,二致主任意见申。贴在主任桌旁壁,保留三日望推忱。主任又开全体会,批我狂傲目无人。提笔又写中字报,重申务正为学生;个人义气全没有,所作不是无谓争。改贴主任室外壁,主任感动发好声:你的意见本正确,文化课当酌量增。
      
如此三致黄元胜,无愧于心无愧人。至今思来犹得意,出以公心不顾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