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声啼处满山红

 wps0321 2016-05-21
一声啼处满山红

逯玉克

题目是一句唐诗,吟的是杜鹃。“满山红”,指的是杜鹃花;“一声啼”,指的是杜鹃鸟。

先说杜鹃花。

杜鹃花有好多名字:映山红、山石榴或山踯躅,藏语叫它格桑花,朝鲜语称它金达莱。

杜鹃花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红白二色,开起来如火如荼。“何须名苑看春风, 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祥,清溪倒照映山红。”(杨万里《明发西观晨炊蔼冈》)

洛阳的杜鹃花多以红色为主,城内人工栽培的牡丹芍药风华绝代之后,便是野生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层林尽染了。每年这时,汝阳的西泰山便是一座花开如云的杜鹃山。洛阳一位才女吟道:“五月,早已被鲜花攻陷,拿下西泰山的,一定是红得让人心慌的杜鹃。”一团团一簇簇的杜鹃花,随着山势起伏跌宕,在悬崖峭壁上摇曳,在幽谷深壑里静默,在溪流潭水旁顾盼。

再说杜鹃鸟。

杜鹃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布谷鸟,也叫杜宇或子规。

记得不?每年麦收时节,随处都可听到布谷鸟独特的鸣叫。布谷鸟的叫声是乡村五月的诗,四个音节,清丽嘹亮。只是,你很难见到它的模样,因为布谷鸟飞起来迅捷无声,不等你发现,它早已藏身树丛了。

布谷鸟比鸽子略略小些,尾巴修长,身段匀称,拥有完美的线型,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常栖居于开阔林地,嗜吃毛虫。

在乡下,布谷鸟和燕子一样,被看成吉祥鸟,为人所爱。只是,燕子春来秋往,衔泥筑巢,布谷呢?这种对田野村庄有着深深眷恋的催春鸟,麦收过后怎么便杳无踪影了?山高水阔,你在哪里栖息?

一种花,开在地上,花开似火;一种鸟,飞于天空,鸣如天籁。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什么叫同一个名字?

“惟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李绅《新楼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说。

战国时期,古蜀地有个君王叫杜宇(即望帝),在位勤于农事,每年春夏之交,必亲历民间劝课农桑,深受百姓爱戴。杜宇死后,仍眷念着子民,遂化身为鸟,即杜鹃鸟。春耕夏播时节,日夜啼鸣,提醒百姓莫忘农事。

布谷鸟因日夜悲鸣,啼血不止,血染草木,遂成杜鹃花,故有“望帝啼鹃”的说法(其实,布谷鸟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人们便误以为杜鹃的啼鸣让其满嘴流血)。

杜鹃,只在这时盛开;布谷,也只在这时飞来,于是,它们相遇了,相遇成望帝啼鹃的哀婉传说,相遇成无数首伤感的诗词。如南唐诗人成彦雄的《杜鹃花》:“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又如宋人贺铸的《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诗人常常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哀鸣,表达哀怨的羁旅思念之情,由是,杜鹃鸟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杜鹃,一个名字,两种事物,在地为花,在天为鸟,就如《春江花月夜》,亦诗亦乐。当杜鹃鸟栖落在杜鹃枝头花鸟并蒂时,它们会心有灵犀知道彼此的缘分与渊源吗?谁把它们安排在同一时令里?谁把它们编排在同一个故事里?谁把它们吟咏进那么多千古传唱的诗词里?

那个季节,那个传说,那些诗词,像一滴透明的琥珀,把花鸟杜鹃凝结在人们的情感里,凝结在中国文化的记忆里。从此,每一树杜鹃花开,你似乎都能听到布谷“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音韵;每一声布谷啼鸣,你都能隐隐嗅到杜鹃花的袅袅幽香。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就这样,秦汉唐宋,年年岁岁,暮春初夏,田野村落,杜鹃花和布谷鸟的相遇,会直到永远。

“杜鹃花里杜鹃啼,浅紫深红更傍溪。迟日霁光搜客思,晓来山路恨如迷。”(唐·杨行敏《失题》)暮春,是杜鹃的季节,花鸟杜鹃,缠缠绵绵,哀哀婉婉,明明媚媚,灼灼烁烁,盛开或嘹亮成那个季节平平仄仄的诗句和悠悠远远的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