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全球影响力 张江有了“强大内核”

 zzm1008图书馆 2016-05-21
浦东开展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专题研究
拼全球影响力 张江有了“强大内核”
浦东已建成上海光源一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图为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本报记者 朱泉春/摄
  ■本报记者 张敏 浦东报道

  上海张江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获批,近期,浦东新区科委牵头开展“浦东新区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专题研究”,解析浦东新区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重大举措等。

  比拼原创性成果

  据新区科委介绍,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有数项主要任务,包括大科学设施、创新型大学、高端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平台等。其实深入来看,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词是“全球影响力”。“上海建科创中心,拼的不仅是高科技产业,卖的也不仅是高科技产品,而是比拼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成果,以及高科技团队、顶尖科学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说。

  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为例,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负责管理,经过80多年的发展,发明了回旋加速器,发现了锝、镎、碳14等,与劳伦斯实验室相关的13个科学家及组织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实验室汇集了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8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等,培养了数千名大学理科和工程专业的学生,推动着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技术革新。

  唐石青认为,科技=科学+技术。没有了基础性科学,一切科创都是无米之炊。此次,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使得张江有了“强大内核”。也就是说,无论最外一层是什么,最内核的一定是国家科学中心,是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新区科委认为,国家科学中心应具备的内涵是有综合研究支撑能力、体现国家的全球竞争能力、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显著的辐射带动能力等。

  有基础有优势

  经过近26年的开发开放,浦东已形成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并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较好基础,形成了优势。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光源一期、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浦东还集聚了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复旦大学张江校区等高等院校,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中心等国家级科研院所,IBM、罗氏、诺华、GE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抗体药物与靶向治疗、新药研究、信息内容分析技术等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此外,浦东还吸引了一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截至2014年底,浦东新区人才总量达121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4122人,打造了一批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浦东新区特别是张江园区已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端化、国际化创新产业集群。

  重大举措蓄势待发

  新区科委走访了上海市发改委、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光源、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也发现一些不足和短板。例如,科学研究载体相对缺乏。虽然浦东新区拥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等3项大科学装置,但大科学设施总体规模、覆盖领域仍然偏小。

  此外,国家科学中心往往是重大科学发现的诞生地和重大产业变革的策源地,张江作为高科技园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科学发现和引领产业变革的原创性成果少,跟踪、模仿性成果多。从全球经验看,国家科学中心都集聚了大批顶尖科学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前沿性、基础性、交叉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约2000名,中国只占5%,常驻张江园区的顶尖科学家不足。

  新区科委建议,浦东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要建立机制,制定协调保障服务方案;聚焦重点,统筹财政;搭建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先行先试,突破科技创新政策瓶颈;健全服务,加大人才生活配套保障力度。据悉,浦东将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研究型和创新型大学群、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群、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积极承接开展重大前沿科研项目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