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向和内敛是两回事

 吾沙沙 2016-05-22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似乎总能听见来自他人的这样一种评价:“这个孩子很内向”

内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儿童时期别的小屁孩在跟另一群小屁孩天天玩捉迷藏,玩过家家的时候,你却偏爱自己找一个角落自己“画出一片领地”在这片领地里自己一人扮演N个角色自己玩过家家。

父母牵着你的小手出门见到认识人,让你跟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打招呼,你从来都是不好意思的一笑,父母便以“这孩子内向,不太爱说话”来结尾。

学校里同学们给你的标签多是#文静#淑女#淑男(?)#内向#不爱说话。这样一个标签也许会一直跟到大学毕业。

父母也好七大姑八大姨也好,他们似乎总在担心着你,觉得你内向,出了社会会吃亏;他们没有见过你在学校的样子,却似乎已经预见到你不爱说话的性格肯定会让你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劣势,不会有什么好人缘,毕竟你太“内向”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个社会,或者说,至少从我们往上数三个世代的国人,似乎都默认着 “安静”=“内向”=“保守”=“不健谈”=“不开朗”=“不合群”=“不自信”,甚至于以后肯定会发展成“孤僻的”,“易紧张的“,”冷漠的”等一系列不讨喜的人物。

国人比较喜爱一切“阳光”的人事物,“外向的人”VS“内向的人”——肯定是外向比较好;“热情的人”VS“淡漠的人”——肯定是热情的人好;“活泼好动”的孩子永远比“文静内向“的孩子受大人喜爱。

也许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就在大人们“这孩子内向,不太爱说话”这样的评语中长大,好长时间一直觉得自己的性格可能真的很“内向”的孩纸。毕竟,“不爱说话”,“喜欢安静多于热闹”,“不轻易跟别人说自己的心事”的孩纸真的好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是,这样的你和我,却又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首先,我们安静,话少,但我们并不是不会表达。我们喜欢写东西,日记、作文、诗、小说,我们不必只通过说话来沟通,我们可以有好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并没有因为话少而变的难以沟通,我们只是把一些话语分给了其他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也并非一个不健谈的人。看过的书,脑袋里想过的事情,写过的故事,只要我们想,足够可以和各式各样不同的人很“健谈”。

其次,我们并没有不合群,相反从小到大我们的好朋友并不比那些“外向”的孩子们少。从小——直到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工作了也一直有联系,不在一个城市却可以一直保持友谊,这样的朋友有一个两个都已足够珍贵,而被大家判定“内向,不合群”的我们,也许身边有好几个这样的朋友。

再来,我们并没有“不自信”。无数次内省,无数次与自己的对话足够让我们认清自己,我们的缺点很多但同时我们也不会忽略自己的优点。我们只是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我们,在自己看来并没有“很不好”的我们,在别人尤其是大人们眼里却不是很讨喜?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鹿的学校,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汉语韩语日语蒙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英语齐飞,性格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都有。但这并没有影响什么。小鹿看到“开朗活泼”的银美(韩国人)跟“文静不爱说话”的安娜(美籍华裔)在课堂讨论上唇枪舌剑互相攻击战况激烈最后握手言和;也看到平实容易脸红永远好好先生的教授,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东西,公然向学术会议中90%的外国人用不是很地道的外国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转头却对自己科的留学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有些人,并不是用一句“内向”便可概括完全的。

也许有些人并非“内向”而是”内敛”。

善于观察,看破却不说破是内敛。

善于思考,也善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是内敛。

不善言辞,却心存温暖是内敛。

情绪不外露,却也豁达是内敛。

上善若水是内敛。以静制动是内敛。

以柔克刚是内敛。

“内敛”≠“内向”

就像我的偶像陈道明、就像我的偶像梁朝伟。

不要再用“内向”来形容那些看似不善言辞喜好安静的孩子了。

内向和内敛从来都是两回事。


写在末尾:文章中小鹿所用[内向]、[内敛]、[外向]等词汇,并非性格用语上的意思,而是传统意义上的感受性用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