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道边的那些事儿之15---露天电影院

 蒹葭微霜 2016-05-22




 一个微寒的午夜,在网上又听到了郁冬的这首《露天电影院》,略带伤感的曲调和歌词,勾起了我关于露天电影院的回忆。对于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我来说,露天电影院是一种模糊而深刻的记忆,冰冷而又温暖,就如春天中的这个寒夜。

    那是一个生活虽然清贫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物资的匮乏并没有削弱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当时我们哈密铁路地区,没有电视,没有歌舞广场和数码欢唱城,看电影是人们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只要有一块篮球场大的空地,就可以拉起银幕放电影。我们住的铁路家属区附近有一个建着很多平房、有着一个很大停车场的大众旅社。放电影之前在院内场地中央支起两根大柱子,把银幕挂在上面,一个简易的露天电影院就搭成了。

    那时候能够在夏夜看一场电影,真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放电影,可以说这里就是铁路上最热闹的地方了,远远近近各铁路家属院的人们,都被吸引来了。银幕正面被坐的满满当当、人山人海,一些人不得不坐到银幕后面去看,就连周围的树上、墙上、房顶上,也站着些看电影的人。记忆中似乎放什么电影并不重要,只要有电影可看,全家老小就一起出动,一场电影会有一两千观众。

    每到放电影的日子,我们这些孩子都早早地写完作业,匆匆扒拉上几口饭就拎着小板凳提前去占地盘,没板凳的,就搬上几块砖头放在地上,也算占地了。小伙伴们都是三五成群的,互相照应着,有的留守看场子,有的则围着电影院疯跑打闹。

    为了抢地方,我们和别的家属区的孩子常常是纠纷不断,什么我先来的,你后来的,什么你为啥随便挪动我的砖头等等,拌嘴打架是常有的事。但不管怎样,电影一开演,我们就自动停战了。

    那时的夏夜,星空下是放映机发出的光束,耳边是胶片机的咔咔声,不时有孩子举手去遮挡光束,让银幕上留下自己的影迹。如果谁在路过时遮挡了银幕,定会引来一阵嘘声。

    大众旅社不放电影的时候,我们也经常打听晚上哪个地方有电影,不惜步行很远去看。最正规的要数小河沟露天电影院了,那是真正的有围墙的露天电影院,银幕是一面刷的白白的砖墙,院内设有一排排木头长凳,可容纳上千人。不过要收费,一场电影似乎是每人1毛钱。

    那时的电影是属于英雄主义的。最初看的比较多的是《地道战》《地雷战》《春苗》《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后来又解禁了很多老电影,《秘密图纸》《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铁道卫士》等等各种题材的影片都有,再就是一些友好国家的影片。每次正式放映前,一般都会放映新闻纪录片。当时有句顺口溜: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小时候记性好,模仿力强,一部电影看上一两次,定能学会几句经典台词,电影主题歌也总是能够很快流传。我们且不去讨论那个年代电影内容和艺术的是与非,但植根在我们这代人心中的那些老电影,崇尚正义战胜邪恶,崇尚责任与奉献,崇尚用劳动和汗水战胜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电影所反映的主题,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特征,蕴含着一份理想主义的情感,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给人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时代在进步,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潮流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露天电影院已渐行渐远,代替它们的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现代化多功能电影院,舒适的座位,宽大的银幕,震撼的音响,稀稀拉拉的影迷,窃窃私语的情侣…...人们已经不再为看一场电影而激情澎湃,不再有人热烈地讨论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没有了星星与月亮,更没有孩子们在银幕空地上愉快地疯跑。

    无论什么电影,终要散场,但属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却不会落幕。很多年以前,露天电影曾经是铁路职工的休闲盛宴,孩子们的精神甜点。现在每每想起来,心中都会油然产生一种久违的感动,让人怀念起那个年代曾经拥有的淳朴与快乐。




文/转自林风阁---微言送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