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世喜]记忆中的泥磨春秋

 红夫子 2016-05-22

  如今,泥磨的记忆虽然被时光的流逝所淡漠,但留驻在我心灵深处那“除查、除查”——磨盘转动发出的震颤声,令人久久难以忘却……

  

  时光流逝,历史变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带着份心怡已久的向往,为了圆那儿时的梦幻,我开始了长久地追寻之旅,忆起再现乡间那一埝连一埝“泥磨春秋”的故事。

  小时候,母亲常常带我去泥磨房。一进入泥磨房,母亲就忙个不停,一会儿除查、除查推着泥磨,一会儿撮箕撮粮,一会儿箩儿箩米,满身糠尘的高大身形,忙个不停、不停……我是帮不上忙的,只好休闲地坐在泥磨房旁边,盯着那变幻移动的劳作,作着儿时游戏的童年畅想……

  泥磨 久远年代的生产工具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年代里,由于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稻谷脱壳都是用泥磨拉磨舂米,它是农村农家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务。拉磨即推磨,通过磨头的旋转摩擦,使谷子退壳,经筛下,成为糙米;然后放入臼舂过,脱去米皮,待米呈白色,再用密筛筛下,便是白米(大米),这是农妇一项繁重的家务劳动。

  如今在我生存与记忆的空间里,又时不时地影现出关于山村泥磨的倩影,难以挥之不去……想起,这种用来退掉谷壳的磨,叫做泥磨,由磨头和磨身两部分组合而成。只要把谷物倒在磨头的漏斗中,用人力推动磨头,糙米连同谷壳便同时从磨牙逢中漏在磨盘上。这种泥磨,磨头高,磨身低,是以竹蔑、黄泥、磨齿为原料,磨头、磨身外型用竹蔑条编织成直径约60厘米的圆形,再分别在磨头、磨身的圆形蔑筐上面、下面编织上厚硬的竹蔑条,然后把黄泥浆粘土倒进蔑筐里压实抹平,在磨头、磨身中心用筷条隔开分别嵌入一片片长约7厘米、厚度约0.8厘米事先准备好的干硬圆木磨齿(黎木最好),磨齿突出磨头、磨身平面约1厘米;在磨头上部留出约15厘米空间,用于放稻谷,在磨身装上约5厘米圆形磨心木与磨头圆空的大度和高度相对称,同时从磨头开一个约8厘米左右的斜孔能够连通到磨身,让稻谷自动往下流。那时候,农家要汀泥磨,一般是请磨师(农村称为“汀磨佬”)制作(称为“汀泥磨”)而成的。汀磨佬在每个村均有数人,看村子的大小,多者有十来个。汀泥磨均是他们的一种营生工艺,又是一种流动的手工行业,故称汀泥磨。

  泥磨体大笨重,但搞这种营生却不需要制作工场,有方圆台盘大的场地即可,泥磨也不成为商品,纯属一种加工收费劳作。农家需要打泥磨时,只须到泥磨佬的住处请他到家门做作。有时他们拿着坚实的木制槌子和用于相互击实磨齿的小铁凿等简易工具,穿村过巷高叫“汀泥磨呀!”时不时吆喝着。那些要汀泥磨的农家,就要预先备好磨齿、竹篾、黄泥等原材料,汀磨佬便就地开工制作。泥磨分上下两层(磨头和磨身两部分组合而成),制作一乘泥磨需花大约两个劳动日,技术娴熟的一天也可以制作好。要汀泥磨的人家,除了支付协定的价钱外,还要好酒、好菜、好饭三餐免费招待,使他心情乐意,汀磨落力,下足功夫,务求他把泥磨制作得好用、耐用。泥磨制作好后,由主人家试磨验收(看磨谷脱壳如何),认为合用、满意,才付工本费,即人工钱。

  泥磨与老百姓的生活最为亲近,生活更为密切……由于泥磨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谷子脱壳工具,而汀磨佬人数不多,故干活极少间断,又免费就餐,因而收入颇丰。但在广大农村,尤其在农业合作化以前,由于那时生产力落后,像在我们的村子里,数百户人家,只有一个水碾,农家要碾米,只有把谷子挑到那里去加工,还要等上一天或两天才行,很不方便,收费又贵。所以每个农家都必备泥磨,用来磨谷脱壳,泥磨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今想起几十年前,那曾经服务百姓生活的泥磨成为昨日古董。

  泥磨 从历史的发展中退出

  泥磨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可以说有的已尘封为历史。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和农用机械技术进步,同时为了适应社员大集体劳动,减少农妇家务劳动的要求,小型的碾米机房便应运而生,那时不但国营粮食部门办,大队也办,自然村(联队)都办起了碾米机房,农妇拉磨舂米的繁重家务便由碾米机房取代。从此,泥磨便在农家中逐步消失了。这不但方便了农民,而且大大地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和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妇女繁重的家务劳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后来在村里建了水电站,加工碾米和电动机械器具的应运,依依惜别的泥磨,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和生活。然而那伴随着许多甜美的梦呓,留存在记忆中泥磨的倩影和风采,成为后来演义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各业蓬勃兴起,农村有些个体户也搞起了碾米业,而且服务上门,他们把朴磨(小型碾米机)安装在手扶机的卡座上,利用发动机挂上转动胶带,带动朴磨运转。他们就是这样开着手扶机穿村到户,服务上门,就地碾米,即碾即得,甚为方便。

  历史和泥磨春秋之情,见证昔日农村社会文明的发展,彰显了今天“机械文明、动力发达”的魅力,使农村进一步解放妇女劳动生产力。至此,过去农村用泥磨拉磨舂米完全被淘汰,那些汀磨佬早在50年前就改行,另谋高就去了。汀泥磨这种工艺,也就可能失传了。因为泥磨舂米的历史完全被现代米机碾米所代替,这泥磨拉磨舂米只能成为历史的永远记忆。

  然而曾为农村社会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泥磨,但在这些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中,独有的风情线,其作用和形式远远超过人们今天的想象。如今,虽然泥磨完全退出了老百姓现代生活的舞台,但其在农村社会中留下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是挥至不去的……

本文来源:玉林广播网 责任编辑: 水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