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优见堂 2016-05-23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我们不管怎样,都是让自己成为光,点亮黑暗的地方,也照亮他人的心窗!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攀云》

——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文|杨瀚森(丽江)

本文首发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云岭画意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题名:《攀云》

树种:红果

规格:120×60cm

作者:陆志伟

近日,读到叶以健先生的《岭南盆景的枝托比例谈起——评<攀云>盆景艺术造型》一文,心中感慨颇多,对叶先生的观点亦有不同的看法,现表述出来与叶先生商榷。

《攀云》,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陆志伟先生以红果材料创作的一件高位双杆作品,典型的岭南风格。

首先是作品的结顶,至尊3型结顶,个人奉为陆顶。右跌枝为取势枝,它为平衡树势、充整体画面,有点到为止的作用,借韩学年先生语:多一点,嫌多;少一点,嫌少。右上探枝长不盈尺,却承上启下且迭宕起伏。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攀云》局部

左一枝以枝代干与主干相依顾盼,呈让势。按曾宪烨先生的理论:岭南盆景的每一枝,即便取下,也独立成景。浅方盆左植,让人浮想联翩。整体,远水无边,高与云齐的意境美。

此作品本人第一次看到,是朋友的照片,那份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如果不是王志远先生介绍,亦不知是陆志伟先生的作品。但只要是优秀的作品,本人将顶礼!叶以健先生似乎忽视了欣赏岭南盆景的要旨:远观气势,近看功夫。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攀云》局部

至于枝杔比例,第一托粗短,每一枝做到长短互换,不仅有空间的变化美;而且有音乐的韵律美、中国书法的节奏美。今年5月1日在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主办的“2016年昆明‘世博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名人、名园作品邀请展”上,有幸近距亲近《攀云》,发现其出枝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欲扬先抑”的技法,让我受用终生!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攀云》局部

记得2015年10月17日,我在昆明世博园参加展出时遇陆志伟先生,遂向先生请教我对图片的点评和其作品的疑惑,受益匪浅!首先就原桩的缺陷直言不讳,合盘托出,并告诉先生:就原桩来说,送我也不要!而陆志伟先生告诉我:这是家父生前留下的,我总不能丢掉啦。中国文化讲究百孝顺为先!我从陆志伟先生的身上,看到接过父亲衣钵,不计得失的那种工匠精神。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本人第一次看到《攀云》时的欣喜、对图片的点评和其作品的疑惑,以及陆志伟先生的签名笔记。

高位出枝的作品,在岭南技法的表现中最为棘手,枝法过多,则现头重脚轻;过少则有失丰满。《攀云》则用高超的技法处理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从中国写意画、书法中的“留白”、写作中的“烘托”手法,篆刻中的阴刻、阳刻来理解,欣赏,探枝与取势枝之间那种几近过分的空白……而写意画不重形似,只求神似,即画理本真!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攀云》局部

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因欣赏者不同的文化涵养、个人喜好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对具有生命意义的盆景艺术来说,作品每天都在变化着,都在经受着环境的挑战和考验。再说了,植物的生长不是画效果图,每个方向根系的发达与否以及植物的顶端优势影响着每根枝条的生长,它不可能完全达到图中的效果。我们创作盆景,其实是在享受着那种不受任何束缚而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峰巅状态,享受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那份惬意。

从文化的审美视角赏析《攀云》——兼与叶以健先生商榷

《攀云》局部

以上仅为个人愚见,也许不对,陈述出来,望各位方家指教。

中国盆景欢迎您!

随时欣的盆景展览馆

弘扬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艺!

欣赏盆景艺术,分享快乐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