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样的马关(分享让更多人认识马关)

 木子风m 2016-05-23

马关过去叫马白关,由清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在今县城设马白关而得名,民国以后才称的马关县。也就是说这个地方以前是中越边境上的一个要塞,是一个重要的关卡,在中国版图上是一个极其边远的地方,是一片徼外荒服之地。就是现在,从内陆到马关,也依然关山万里,重峦阻隔,有人统计过,仅从文山州府所在地到马关县城的七十多公里公路上,光闭合型弯道就有一百三十多个,差不多平均一公里两个,也就说整条去马关的公路,是一个又一个弯道摞成的,乘车去马关,公路一直在大山里绕来绕去,越走越深,仿佛是带你走向一个不知所往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马关真的离世界很远很远。
  到得马关,那雄关的气势就更逼人了,首先是马关县城雄峙在一条梁子上,的她脚下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去的赌咒河。这条原本流量不大,但却名气不小的河流,历史上是交趾(今越南)多次折戟沉沙的伤心地,他们野心勃勃地进犯中国,却次次在此损兵折将。
  在赌咒河附近的花枝格村,就有一个当地人叫大坟包的地方,那里至今仍有一座周长32米、高3.2米的集体冢,相传就是宋时交趾来犯,当地壮族民众奋起抗击,死伤甚众,弃尸荒野,壮族酋长于心不忍,掘坑安葬,到了民国25年,乡绅龙卫庭、李玉培又立碑传世,以志不忘。
  由马关县城向东南三公里,分别有两座叫石丫口和龙半坡的山,孤立突兀在公路两旁,有如两扇大门,扼守着进出马关县城的大道,在这两座山上,就有清光绪二十七年朝廷官员田蓝廷征调民夫千人而建成的,用以加强边境防护的两座碉楼。
  再由这里往东南四十多公里,在都龙镇茅坪村外通往越南箐门的大路上,也有一道建于1942年的石拱门(当地老百姓称为国门),至今仍昂然屹立在边关的风风雨雨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由马关县城向西四十七公里的八寨镇,也有土司龙上登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阿雅古城,这座城建在距现今八寨镇政府所在地1500米的城子山上,整座城被坚固的高2.5至3.2米,厚1.2至2.5米的石砌城墙围着,城外是悬崖峭壁,城内有大小五座山头,有四块平地,总面积达三平方公里,可以屯兵数万。据说当时龙上登建这座古城的目的,就是凭险抵御交趾的进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五月,交趾酋长还果真带兵进攻阿雅,龙上登凭借古城的险要,以计御之,取得了“斩敌都督一员,擒敌甚众,迫使交趾议和,边境得以安宁”的战果。
  以上历史遗迹,虽然历经数百年或数十年风雨,但它们却依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默默地告诉你:这是伟大祖国的边关。而当你有机会站在这些堪称历史文化遗产的处处景观面前,细细翻读那一页页略显陈旧的历史,你就会发自内心地赞叹:好一道马白雄关!
  关者,卡也。古往今来,但凡被称为“关”的地方大多位居险要,不仅是为门户和要津,也上演过无数或兵戈相向抑或雷池难越的悲剧或壮剧,往往一关阻隔而咫尺天涯。
  君不见,长城西端的嘉裕关外“一出嘉裕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把门关,要回家乡难上难”的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无奈与惆怅;长城东端的山海关,一代名将袁崇焕曾经踏冰卧雪,拼着一腔热血抵御过滚滚而来的满清铁骑。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则在山海关上出卖了祖国,引领清军夺下明朝万里锦绣江山;与马关相隔不远的广西友谊关,虽然冠以“友谊”之名,但在近代史上也频繁活跃着关天培、冯子材、刘永福等名将的身影。
  几多慷慨悲歌,几多家国情怀。全都为了一个“关”字。
  然而,在今天的马关,我们却看不到一点类似的痕迹,有的只是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友好往来;有的只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昔日改革开放的末端变成了前沿;有的是这里正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云南省建设国际大通道的机遇,阔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县城、在达号工业区、在曼家寨矿山,我们见到的是马关引进的云铜、云锡、中国南方电网、云南三鑫、云南福马等大企业集团的工地上机声隆隆;在都龙、在茅坪,我们见到的是口岸建设在加紧进行,投资四千多万元的新口岸,已经完成了近两千万元的进度,直接与越南箐门口岸对接的40米水泥大街光滑而又平直,一群不知国籍的小鸭,在国门下信步往来,游了越南游中国,每觅到一处食物便大声地呼朋唤友,好不悠然自得;在金厂、在茅坪、在保良街、在其它的边境街市,我们看到中越两国边民互通有无,友好贸易,和气生财,好一派热闹景象。让人感觉到马关的138公里国境线,竟是138公里的交际线、开放线;马关的2676平方公里国土,竟是2676平方公里全方位开放的热土;马关一座座雄峙边境的关卡,竟是一道道迎来送往,友好待客,盛满热情的迎宾门。
  从这点看,又让人强烈地感觉到,马关已经离世界很近很近。
  关者之所以为关,那就是地处边远,经济落后,荒僻冷寂。但在马关,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经济正在全面崛起的,一派繁荣的边境城市。这里的中山公园曲径通幽,古木参天,百鸟啁啾,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游人的脸上写满的是闲适、淡定和满足;这里的体育场气势雄浑,功能齐全,绿草如茵,晨练的人络绎不绝;这里的城市广场林木葱郁,流水潺潺,百花争艳,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处处,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这里的街道宽阔笔直,高楼鳞次栉比,富有民族特色,处处透出马关人的大手笔、大气魄,具有一般小县城少有的大气;这里的市场货物充足,购销两旺;这里的商店琳琅满目,人气盈盈……置身其间,仿佛是突然来到了哪个繁华的大都市,让你想不到,此时你所在的竟是一座边疆的小县城。
  所有这些,都只是表象,当你住了下来,并且有机会对马关再作进一步了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里处处是绿色的森林,清新的空气,并且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因此不仅少有大的自然灾害,而且还因为水源充足,有了良好的灌溉,当地的壮、苗、彝、瑶、傣等少数民族农民年年都有个好收成,在那漫山遍野的莽莽森林下,还出产一种可以食药两用的草果,这种既可做香料又可以入药的特产,为马关县赢得了“中国草果之乡”的美誉,从而也使马关县因为小小的草果而扬名海内外。
  更主要的是马关地下的宝贝,这里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其中稀有金属铟的储量,是全国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锡的储量居全国的第三位,锌的储量居云南省的第三位……马关可以说遍地都是宝啊,尤其是稀有金属铟,那可是比黄金还要贵不知多少倍的东西,曾经在国际市场上卖到了120万元一公斤的天价。
  近几年,马关县就凭着对境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在县域经济上迅速崛起,经济增速以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速度高位增长,又好又快地发展,财政收入直逼文山州的龙头老大文山县。
  其中,仅马关县土生土长,近年经过整合后实力大为增强的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上缴的税金就超过两个亿,挤身云南百强企业。而且,他们还雄心勃勃,到2010年要把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大到50个亿以上,力争年销售收入达50亿以上,利税总额达10亿以上,打造一个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铟深加工企业。
  这当然不仅仅是幻想,更不是神话,因为他们有资源、有技术、有资金、有环境,并且现在已经实实在在地为将来的那一天,争分夺秒地努力着。他们已经出发,他们已经在路上,只要一直不回头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抵达目标的那一刻。因为,再远再难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路在不断迈动的脚步下面,只会越来越短决非越走越长,永无终点。
  

关者之所以为关,大多是信息闭塞,文化萧条,一片荒瘴蛮烟。边关与内陆在实力上的差距,往往表现出来的或是潜在深层的,都是文化上的差距。然而,在马关,我看到的和听到的,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里通讯便捷,依靠便捷的通讯,你能够通过网络和电话,把你的问候送达任何一个需要送达的地方,把你的视野放牧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一点也不会让你感觉到关山万里的现实存在,不会让你产生与世隔绝的距离感;这里广播电视设施完备,还在早些年,就是文山州进村闭路电视网络最早最多的地方,只要身边拥有一部收音机、一台电视机,你就能和在所有的发达地区一样,同步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享受与外部世界同等的精神文化盛宴。
  尤其让我惊讶的是,马关县文联竟拥有十个人的编制,办有一报一刊,有车子、有经费、有足够宽的办公室,有活动、有成果,不断培养出自己的文学新人,多年来一直是马关培养人才,锻炼干部的地方,每年都会有一批干部被提拔使用,又会有新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被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这在全云南省、甚至在全国的县级文联乃至上级文联中,都是不多见的,被省内、甚至全国文艺界视为不可多得的马关现象。
  这在人们越来越趋利,文学越来越边沿化颇为尴尬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也是让人感到欣喜和宽慰的,毕竟文学还没有完全退却,文学还在坚守,并且在边城马关还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马关的文人活得还有一份尊严。
  说不定,在这样的坚守中,文学实质上已经向那个文艺大繁荣的春天,迈出了有力的步伐。毕竟,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国际间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只能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毕竟,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是永远的,人们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之后,势必就会更加强烈地表达其对文化需求的愿望;毕竟,只要人们的精神活动不灭,作为活态的文化活动就不会终止。
  马关在远离内陆的地方,其文学事业却有着别开生面的另一番景象,这一方面说明在这方僻远之地,仍有强烈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马关历届当政者的一种文化自觉,说明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智者的眼光和作为。
  有鉴于此,我在提给马关县的留言上写道: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有力地把经济社会推向发展的更高层次。所以今天对于文化的投入绝对是智者的作为,因为在不远的将来,谁拥有文化谁就占领了制高点。
  不光是文联,不光是文学,令我感动的还有马白镇马洒村,这个有280户人家,在当地有着“侬人大马洒”之誉的壮族村寨,文化底蕴之深厚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这里我们看到,壮家的幢幢干栏式木楼掩映在竹林和果树丛中,三三两两的壮家妇女坐在楼口的晒台上沐浴着暖暖的春阳,一边做着针线一边哼着山歌,在村子中心的老人亭前,一些上了年纪的壮族女老人,则在一边纺着线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家常,村道上偶然有放学的一群孩子跑过,光滑的石板路上就会有空寂的足音和一阵吵闹由近及远。
  作为一名壮家子弟,我由以往的经验中得知,老人亭也有叫老人厅的,在壮语中叫“厅索”,意为伙伴聚会的亭子,是壮族寨老制的文化遗存,至今在一些大的有历史的壮族村寨,仍是老人们聚会议事的地方。马洒的老人亭,是现今文山州境内的壮族村寨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它不仅至今仍被当地百姓用来议事,还被崇尚农耕的马洒文化人不知什么时候成功移植了神农。
  在亭内供起了神农,这里也便成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因此,马洒老人亭也被当地人叫做神农殿,内陆汉族的神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边地壮族的神。
  在老人亭内,我们还意外地发现,清道光年间,马洒村一个叫王秉福的人竟然高中进士,当时由云贵总督和云南布政使颁发给他的牌匾,至今还高悬于老人亭上,成为全体马洒村民难忘的记忆和骄傲。
  离开了老人亭,还没有完全从对历史文化的品咂中回过神来,忽闻村内有鼓锣和管弦声飘来,原来是村中的洞经古乐队正在演奏,那声音时而婉转低回,时而绕梁裂帛,时而气排长空,我心里竟不由自主地涌出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这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
  据说,马洒的洞经古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古乐可以追溯到汉、晋和五代十国时的乐谱,既有宫廷音乐,也有军歌,同时还受到了壮族摩教和道、佛、儒等教的综合影响,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后的再创造、再发展。
  有感于马洒的历史,又回头想想现今的马关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地方对文化的重视,决不是没有由来的空穴来风 ,它是有根源有历史的。
  边城马关何其幸哉,是谁让你这个曾经的边陲文化荒原,也有了培植文化的悠久历史?
  离开了马洒,我们又被热情的马关人,带到了仁和镇一个叫阿峨新寨的地方,这里更加让人迷恋。阿峨这个名字,据当地人介绍是壮语有芦苇的地方的意思,可我自己用壮语寻问的结果,却是龙竹根脚的村寨之意。不管他,我们到这里来重要的不是要弄明白这个壮族村寨的村名原意是什么,重要的是这里有农民版画。
  阿峨新寨是一个只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壮族村寨,然而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却名扬海内外,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个村的农民版画就受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之邀,飘洋过海到日本展出,在国内,这里的农民版画也多次在北京、昆明等地展出,并有多幅作品被展出单位收藏。近几年,阿峨的版画甚至发展成了当地农民创收的一项产业,村里的许多骨干画家,卖版画的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多的多达三、四万元,以至于村里的男女老幼,大的五、六十岁,小的七、八岁,人人作画,使得作画、刻画、卖画在这个小山村里渐成风气,这样就使小村因此而声誉鹊起。阿峨的农民做版画,据说最初是源于村里的男人为了帮女人们解决剪花样的重复和繁琐而想起来的主意,一幅经典的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符合多数人审美取向的画,一经刻在木板上,就能用一次拓一次,既省心又省力,渐成风气以后,男人们竟不满足于只是给女人们刻点花样,便把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刻到了他们的木板上,做成了他们最初的作品。
  

后来,因为得到了政府派来的专家的指点,这些原本只会盘田种地的汉子们,也知道了构图、用笔、着色等等,画也就越做越好,村子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
  诚然,阿峨的农民版画能够走到今天,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也是密不可分的,以前的不说,光这几年,政府就出资帮助阿峨村建起了版画展室,在村里建起版画销售点,介绍和推荐优秀作品走出村外,并引导村民建起了版画协会,给他们建盖了活动场所,同时还给了新农村建设的指标,想方设法把阿峨打造成全县的文化亮点和文化品牌。
  所有这些,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它激发了阿峨村人高涨的热情,使得版画这朵艺术之花,在一派风调雨顺中开成了奇葩。
  就像灯盏需要给油才能点亮一样,文化艺术之树也离不开施肥浇水人啊!而阿峨之幸就在于,它遇到了持之以恒,知冷知热的施肥浇水人。
  当然,马关对于阿峨的扶持,也是有所回报的。最大的回报就是,马关因为阿峨版画,挣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而一个被公认的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谁还敢小觑呢。
  这难道不是马关的又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富矿吗?凭借这些,马关就有本钱在未来的时空里傲视群雄。
  除了马洒、除了阿峨,马关还有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瑶族文化、傣族文化、边地文化和异国风情。而这些奇葩,随便采下哪一朵,都足以馋死外地好奇的眼睛。
  哦!开放的马关、繁荣的马关、文化的马关、别样的马关,你是怎样一块神奇肥沃、美丽多情、与众不同的土地啊!
  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你们的日子是不是天天都像梦一样五彩缤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