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中国哲学的精神

 赫一的书馆 2016-05-23

书籍 | 《中国哲学简史》

领读 |  飞鸿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各位书友好,一说到中国哲学,也许很多人心中会浮现出流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或者各种充斥着心灵鸡汤的“人生哲学”,甚至也会有人认为,中国的哲学远不如西方哲学那样理性逻辑、气势磅礴。


其实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的思想,并不是这些简单意义上的生活哲学,她有着伟大而深邃的智慧,闪耀着人类文明最璀璨的光芒。甚至可以说,对全人类的生存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还是未来,中国哲学有着西方哲学无法超越的价值。


其实,用“哲学”这个词来表达中国传统的学问,本来是有些不恰当的,用“思想”来表达或许更加确切一些。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需要了解冯友兰先生写《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背景。


冯友兰先生是用英文写就《简史》这本著作的,他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的思想。但是在西方人的语言里面,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些理念,只能尽可能的用近似的词语来表达一些思想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专门的“哲学”这个学科的,哲学(Philosophy)是西方才有的一种词汇,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人们探索世界的知识而形成的思维方式,它对应的也恰恰是从古希腊人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宗教学家甚至科学家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


但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是完全不同于古希腊Philosophy的体系的,也很难用这套思想体系来准确对应中国的传统思想的不同侧面,只不过在英文的语境下,只有“哲学”最接近这样的表达。所以冯友兰先生才用了“Philosophy”这个词来写这些本书的英文版,这样西方人才能在他们的语境下看得懂。


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读冯先生的书时,就要注意转变这种思维,把很多词语要切换到中国的语言中来,尤其是古代经典中出现的文言文,含义非常丰富,不是能够简单的用“分析”的方法能够解释清楚的。冯先生为了让西方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大致的读懂中国的思想,所以才用了一些“分析”的方法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我们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体悟其中蕴藏的智慧。



在西方的语境下,哲学(Philosophy)和宗教(Religion)这两个词汇的确是不同的概念。在冯先生看来,哲学是一种对人生的反思,包括对宇宙万物的反思和认识,而宗教是在哲学基础上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一般是一种对“神”的信仰。


宗教和哲学都满足了人类想要超越现实世界的一种内心渴望,但是在冯先生看来,沿着哲学的路径出发,人超越现实世界的道路会更加纯粹,而少了宗教的那些对神的信仰成分在里面。


这在中国经典的语言里,可以叫做“下学而上达”,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在心灵和智慧的层面超越现实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中国人同样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不同于西方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中国文化体系下的“天道信仰”和“伦理信仰”。


任何一种信仰都是要满足人类内心中渴望的“安全感”和“永恒感”,宗教信仰能非常简单的通过“信”来满足这种内心的需要,而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是通过“学”和“习”(或者“修”、“用”)来让人逐步上达,从而获得这种灵魂深处的“安全感”和“永恒感”。


这在西方人的思维里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却是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创造的一种不同于宗教的伟大智慧,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切中国独有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生活方式。


如果一定要用汉语的内涵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这种思想,那么其实儒家和道家也可以说是一种“教”。更进一步,与西方的“宗教”和“哲学”相比,中国的思想更注重“教”之后的“化”,以“教化”的方式来实现对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所以,很自然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不同的。


古希腊的哲学强调的是“求知”,一种对知识(Knowledge)的探求,在后来的罗马时代,由传入的基督教带来了宗教信仰,从而西方人心灵的沉静和头脑的探索两者都有了不同的归宿,而同时也必然就具有了一种“二元分裂”的倾向。



宗教倡导出世,对现世是否定的,而对知识以及靠知识建设物质世界的追求,又是入世的。西方哲学和西方宗教就像两个不同的归属地,人在两者间急剧的摇摆,似乎很难找到一种平衡。天堂和地狱,彼岸和此岸,上帝与信徒,是无法融合的。


但是在中国哲学这里,出世和入世却是可以融合的。不但如此,在中国哲学的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看似两个完全相反的事物却能融合到一起的思维倾向。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最独特的地方。中国哲学倡导的不是西方哲学提倡的“知识人”或者“宗教徒”,而是“内圣外王”的“圣人”。


圣人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既能有内心的修养功夫,又能驾驭外在的社会活动。这是中国文化最为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种不断地自我超越。


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看似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强调入世,一个强调出世,但是中国人其实同时具有着儒道两种品格,也就是说,中国人其实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甚至可以说,中国人的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在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几天一起共读过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活着》这几本书。


梁漱溟先生就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的典型代表,他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而福贵面临生活的重重苦难,他选择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仍然勇敢的面对生活,这恰恰就是儒家入世的表现,而他在承担生活苦难的同时,要对这悲惨的现实能有平静的看待,这恰恰又是道家出世的表现,福贵的人生就是一个儒家和道家入世出世的代表,而这样的人格也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正是因为中国哲学思想这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特点,所以中国哲学很多思想内涵的高妙之处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不仅仅难以用英文来表达,而且难以用汉语自身来表达。



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中国哲学想要表达的东西恰恰是语言的局限所不能表达的。禅宗甚至有“不立文字”的传道方式。用语言来表达中国哲学深邃的内涵是艰难的,但是语言是一种认识的阶梯,人最终在语言的交流中,可以逐渐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有所“悟”。


任何一种学问或思想,当深入到一定高度时,都是难以用精确地概念式的语言来描述的,就像高手比武,可以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或者两个心灵默契的人,能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与富有精确性的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独特的韵味。


让我们带着这种对先贤智慧的温情和敬意,一起来走进冯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欢迎有兴趣一起共读的书友,加入共读微信群,分享和交流。即刻加以下慈怀共读助手微信号:cihuai201206,共读助手将会你加入慈怀共读群。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点击阅读原文,来慈怀书店看看吧^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