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大祥:他带着工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茂林之家 2016-05-23

  【1月26日科技名家推荐:宋大祥】

  长期以来系统地研究环节动物(蛭类)、甲壳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和蛛形动物的分类学,先后发表许多新属、新种,包括我国重要的吸血蚂蟥和天敌蜘蛛种类。

宋大祥:他带着工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宋大祥是浙江绍兴人,生于1935年5月,在上海、杭州长大,小学期间就曾跳过级。生于乱世,他的父母一心希望天资聪颖的他成为一名医生。当时苏州东吴大学(后江苏师范学院)有医学预科,学习三年后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再深造五年是学医的一条理想途径,也成为宋大祥的父母为儿子安排的一条成才道路。

  于是,1949年,年仅14周岁的宋大祥在读完高一第一学期后,直接考入了东吴大学的生物系,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报考生物系而不是医预科,是因为当时生物系的录取标准稍低,考虑到他少读了高中二年半的课程,入学考试的成绩显然不会太好,才采取了权宜之计。

  宋大祥在东吴大学生物系选修了大量医学的课程,以便于高年级后转系。谁知解放后院系调整开始,东吴大学医学预科的学生转入上海第一医学院,转系学医的愿望就落空了。中国因而少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却因而收获了一位“对现代蛛形学做出最好和最重要的贡献”的生物学家、科学院院士。

  鲜为人知的是,宋大祥的名字也是因为这次“歪打正着”的报考得来的。宋大祥原名朱予铭,又名朱锡文,当年报考东吴大学时得到一位姓宋的辅导老师的大力帮助,而这位宋老师家没有儿子,感恩图报的朱予铭就在父母的支持下改名为宋大祥。

  “宋大祥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国际公认的‘中国蛛形研究的首席’。他1995年调入我省工作,起初是在石家庄,1999年初调入河北大学,当年11月,宋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我省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位院士。”河北大学组织部部长吕建英介绍说。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宋大祥主编和参编了专著、工具书数十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20多篇,为我省乃至我国动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先后从事枝角类、淡水和寄生 足类的分类区系研究,河蟹生殖洄游的研究以及吸血蚂蟥的生物学和防除研究。首次报道剑水 噬食鱼苗,找出了淡水养殖中鱼苗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避免渔场的经济损失。针对河蟹减产,通过研究查明系由于成蟹和蟹苗在洄游中受水坝和河水污染的阻拦,提出移苗的办法。经各地采用后大大增加了河蟹的产量。

  首次详细阐明了日本医蛭的生物学并提出驱避的办法,发表吸血蚂蟥新种多个。自七十年代末起,从事蛛形类的研究。蛛形纲是陆生动物中除昆虫纲以外的第二大类群。蜘蛛作为农林中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消灭害虫和维持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

  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联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登堡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通过他的研究及与同行的合作,使我过蜘蛛学的研究尽快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推动我过蛛形学会的成立和《蛛形学报》的出版, 在推动我国蛛形学的发展和奠定我国现代蜘蛛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宋先生与河北引进的首位院士印象初先生紧密协作,为河北的院士推荐、河北大学及兄弟院校申报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出了巨大努力。”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研究室副教授张锋博士表示,目前,河北大学已进一步确立了蛛形学在全国的研究中心地位,并向动物毒的开发应用和节肢动物的分子系统学方面大力拓展,这一切,宋大祥功不可没。 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宋先生是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并从2005年起至今一直担任联谊会会长。”到2006年秋宋大祥癌症确诊前夕,省院士联谊会会员已发展到231名,占“两院”院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基本涵盖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有学部。

  在科学界,具有丰富外事工作经验的宋大祥的交际、组织能力与他的学识同样有名。2006年8月,河北省院士联谊会组织院士们实地考察了唐山曹妃甸工程建设情况。那一次,院士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为我省带来69个科技合作项目,其中55个与我省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成功签约。

  而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人前精神抖擞、把方方面面都关照得十分妥善的宋大祥,实际上已经因为胃癌晚期而连续几个月失眠、胃口不好了。

  “他几乎是带着工作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张超告诉记者,直到2007年11月停止化疗,宋大祥还在病榻上最后一次组织了“泛甲壳动物系统发生的研究”的项目汇报。

  这个由宋大祥牵头的项目,也是河北大学有史以来第一次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6年9月13日,宋大祥住进北京301医院。“当时他的血色素只有五点几,医生说随时都有晕倒的可能。可是进病房的时候,他还是行色匆匆、大步流星,护士们跟在后头追都追不上,急得直喊‘您现在没有必要走那么快’,他这才回过头来笑笑,‘哦,忘了自己是病人了’。”宋肖霄回忆道。

  “有几部书,宋先生在住院期间一直坚持在病床上校改。”其中《河北动物志·甲壳卷》一书,600多页,宋大祥在病榻上三易其稿,虽然最后实在没有逐字逐句推敲的体力,但在把关之余,仍会为用哪个图版效果更好之类的细节对助手耳提面命。

  直到2007年5月19日,发现癌变大面积转移前的10天,宋大祥还赶回保定参加了全国生物基础教学会议。

  2007年11月,宋大祥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宋肖霄回忆说:“父亲对自己的病情分析得很透彻,但只是偶尔对护工叹息说自己可能看不上北京奥运会了,其他时候总是显得很乐观。癌症晚期病人非常痛苦,很多原来脾气很好的病人都会变得暴躁,但父亲从来没有,医护人员都说很少见到克制力这么强的病人。但是就在那个月的一次谈话中,父亲对着我哭了———他以前从没有在我面前落过泪。

  “那天晚上他对我回忆了自己一生科研治学的经历,然后非常难过地说,‘我想多活几年。不是为了享受、为了荣誉或者为了别的什么,实在是有太多的工作还没来得及做。’然后他就流着泪说不出话来……”

  1月25日19时40分,宋大祥在保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溘然长逝。

  人物百科

  宋大祥院士(1935--2008),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前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生物学系。1955年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院任教。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学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留所工作,任动物所副所长、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来河北大学工作,担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北省培养的第一位院士。

  (科普中国出品,1月26日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单清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