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开拓了中国高分子化学研究

 茂林之家 2016-05-23

  【1月20日科技名家推荐:王葆仁】

  王葆仁教授是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高分子合成和有机合成化学家。 1907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1986年9月12日卒于北京。

他开拓了中国高分子化学研究

  王葆仁,字爱予。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困难。199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1933年王葆仁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被录取首届中英庚款官费留学,前往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他将在国内已完成的5篇论文送交导师索罗普时,颇受赞赏,遂免去一切考试和预修课程,直接做博士论文。王葆仁用两年时间完成并通过了论文答辩,是化学方面获得英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35年秋,他应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歇尔的邀请,赴该校任客籍研究员。

  1936年王葆仁回国任同济大学化学教授,并筹建理学院,兼任理学院院长与化学系主任,成为当时同济大学首次担任高级职务的中国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葆仁全家随同济大学内迁,辗转绕道越南,始至云南昆明,后又迁往四川宜宾。1941年,王葆仁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贵州湄潭浙江大学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抗战胜利后,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1947年兼任该校教务长。

  王葆仁自1926年开始科研生涯,当时中国国内从事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的人寥寥无几,他曾得到文化基金会研究补助金,于1929年用英文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从此,他长年未离开过实验室,数十年如一日。早期,王葆仁从事硝基甲烷的合成、格氏试剂化学反应、环β-酮酸衍生物与偶氮盐偶合、环己烷螺旋丁内酯等的合成研究,这些都是当时有机合成的前沿课题。

  20世纪40年代王葆仁的研究领域转到合成染料与药物研究方面,兼顾理论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学,他曾指导学生制备海昌蓝、DDT、味精、研究中药鸦旦子和合成磺胺新衍生物的药物等,以期找到疗效更高而副作用又少的磺胺类药物。

  进入50年代以后,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烯烃化学,使石油化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天之骄子,化学给人们衣食住行都增添了异彩。自1978年起,王葆仁指导开展了烷烃化学的研究,分别从氯、亚硝基、磺酸基等自由基对烷烃进行取代反应及从卡宾等活性中间体对烷烃化合物进行插入反应。通过系统研究,总结出几类取代基的指向规律,找到了制备两种氯代烷烃的方法,提出了简单烷烃自由基能够发生1,2重排的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分子科学在中国完全是空白。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王葆仁从他原来从事的有机化学毅然转入高分子,在中国开拓了高分子化学研究工作,并为之奋斗了30余年。

  王葆仁致力于高分子化学,首先以接受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机玻璃)和聚己内酰胺(即:锦纶)的任务为研究对象,带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组全体同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艰苦创业,边工作、边学习,迅速完成了上述两项军工任务,率先在我国试制出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以后分别转至沈阳化工研究院和锦西化工厂扩大生产,这是中国最早的高分子工业。

  王葆仁对高分子化学的学术思想是挑选课题必须从有利于国计民生出发,同时不应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他主张高分子科研工作必须与我国石油化工大品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服务,但也应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以指导生产。他坚持开展聚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方向,曾亲自从事聚酰胺、离子交换树脂、有机硅高分子和金属有机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高分子大品种的合成方法,尤其是以成纤材料为主,也涉及有关的塑料树脂,并同时开展反应机理的研究,开拓了不少高分子科学的研究领域。他是我国高分子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研究有机硅化学及聚合物的创始人之一。

  王葆仁自192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经历了60个春秋。他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验技巧。他的才干深受同行与学生钦佩。他的许多精辟见解给人以深刻印象,他一贯倡导理论和应用并重,主张教育要独立自主。王葆仁一生育人逾千,弟子遍布海内外,其中有成就、有名望者不少,可谓教导有方、功绩显著。他的教育方法是很有讲究,很有特点的。

  首先,他十分重视基本概念,他曾多年讲授普通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及反应机理、有机天然产物等课程。其次,王葆仁十分重视科学实验。他认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如果学生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巧的双手,是难于成才的。其三,王葆仁授课时重视启发教育、重视平时训练。总之,凡经王葆仁授业的学生,包括后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至今都深感严师教学的薰陶,得益匪浅,终生难忘。

  1985年王葆仁80寿辰时,旅居美国的浙江大学校友郑家骏、程克信寄来一首祝贺诗,赞颂王葆仁为培育科技人才做出的卓越贡献:“湄江昔日沐春风,多少酯醇相和融,万里回首故国远,先生桃李弥寰中。”

  王葆仁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学者,他痛恨国民党的黑暗腐败,向往着祖国的光明前途。解放前夕,他和浙江大学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入保卫学校和迎接解放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焕发了革命青春,更加努力工作和要求进步。

  1955年向中共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直至他重病后仍然坚持申请,反映了他坚定的信念。抗美援朝时,王葆仁响应党的号召,先后送长子与唯一的女儿去参军,以后又将次子、三子送往部队,在他的5个子女中,有4个受到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培养与教育,这在一般旧知识分子的家庭中是罕见的。

  人物百科

  王葆仁(1907.1.20-1986.9.12),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07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为中国的物理化学工程作出伟大的贡献。

  (科普中国出品,1月20日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单清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