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蝉图籍 (一)

 迷糊128 2016-05-23

《古玉蝉图籍 一》

 

  每当夏日到来,北京气候干燥,窗外树上知了(蝉)声不断,虽说干热的烦人心肺,但也无奈,久之不以为然。熬胶或用口嚼面粉成面筋,自绑几节竹竿,同邻居小友、同学去林中粘扑知了,也是乐此不疲。还有,就是早晨露水尚未退尽之时,去林中树下寻找小洞,用手指一挑洞口即大,探指进洞,如有即将成型的知了(知了猴),就会攀住你的手指,这时一起带出,即获还未脱壳的幼蝉,这是六、七十年代童真的记忆。

  我猜想古人当初也会有如此的玩乐情趣。远古之时,古人观察可能比今人更细,更具幻想,更有浪漫色彩,不然,怎么能在生产力那么低下的时候,从新石器时期至东汉制作了无数的玉蝉呢?肯定蝉对于古人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是这种意念的寄生物。那就是作为葬玉的蝉,灌注有汉人羽化生天,寄予灵魂不死的意念。

  上吸九天露,下饮地宫泉;再生借托体,皆因美玉含。

1,红山文化   4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晶莹的玉体,古旧的沁色,象形的打磨,圆润的口型,似数千年的张口呼唤。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2,红山文化   1.5X6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一个整体熟化的灵体。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3,红山文化  绿松石   4.5X2.2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人曰:滴水石穿。谁识:土蚀石烂。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4,良渚文化  2.3X2X0.8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潮湿、闷热、熟化、水侵、埋藏、年月,集一体。
《古玉蝉图籍 <wbr>一》

 

5,红山文化  5.5X3.5X1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6,东汉   6X3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7, 战晚       这种造型,现在已被第五代隐型战机所采用.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8,西汉  6.3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9,西汉    6.3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形态之美、雕工之精,显于微毫之处,扫一眼尾部。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0,汉   7.2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父传子或师傅带徒弟,作品扁趴了一些,谁都须有熟练的过程。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1,汉  碧玉   5.8X2.8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犀利的汉八刀,墨绿的玉色,真想重回两千年。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2,汉   6.8x3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蝉意盎然,玉色和沁色的天然趣成。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3,东汉  8.7X4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玉色无边,灰沁蔓延,精光内蕴,皮壳老然。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4,汉   6.5X2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形体简练抽象,是汉代葬玉的一个特征。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5,汉   5.5X2.6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凝视片刻,静心感悟。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6,汉   6.5X3.3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还是凝视片刻,静心感悟。一个人如果草芥到连静心观物片刻都不能为,去多少次博物馆也白搭。
《古玉蝉图籍 <wbr>一》
17,汉   6.7X3.2 厘米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极为写实、逼真的雕琢。这种略带灰色的白玉,不刺眼,让人感觉舒适。
《古玉蝉图籍 <wbr>一》

《古玉蝉图籍 <wbr>一》
(文化图片欣赏,无谓真伪,以挡妄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