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扒硫酸铜| 正常用量的硫酸铜却引起了大量死鱼,原因何在?

 渔业生产队 2016-05-23

  广告  


硫酸铜是治疗鱼类纤毛虫、鞭毛虫病,如车轮虫、口丝虫病小瓜虫除外的常用药物,正由于硫酸铜被广泛应用,但因一些使用者不谙药性,常造成一些危害。本文仅对笔者掌握的几例硫酸铜中毒事例作一简要分析,以与水产养殖同仁商榷。


例1:2009年3月,某水产场用硫酸铜0.7g/m3杀灭亲鱼池青苔,三天后亲鱼全部死亡。水质分析,氨含量0.35mg/1。


例2:1999年8月30日至31日,南昌县八一乡养殖户所养的一口0.67ha,水深1m的肥水鱼种池,因天气闷热,暴雨,连续两天死鱼,每天约10kg,主要是鲢鱼、草鱼种。31日因检查有少量车轮虫而施硫酸铜4kg合0.6g/m3 及晶体敌百虫3kg合(0.5g/m3)。9月1日、2日大面积死鱼,共计约1000kg。检查鱼体,未见其它症状。


例3:江西省农科院一口0.5ha,水深0.9m,多年未清淤的鱼种池,1999 年8月30日至9月3日死鱼共计145kg,主要为鲢鱼。因水质较肥,3日中午施硫酸铜8kg(合1.5g/m3)杀藻类,4日-5日全池死鱼共计580kg。死鱼先后依次为白鲢、鲤鱼、鲫鱼、草鱼,淡水白鲳死亡极少。经检查除鳃部充血外,体表未见其它异常病状。


例4:1999年9月1日,南昌县万湖水产场的二口面积共0.67ha。水深 3m的成鱼池,施硫酸铜11.5kg(合0.6g/m3),治疗指环虫病,翌日造成死鱼达500kg。我们在现场注意观察到濒临死亡的鱼,呼吸明显加快,有些鱼体尚伴有痉挛症状。


例5:1999年7月25日,南昌县富山乡三山村专业户官兵,在承包的一处水面6.67ha,水深2m的封闭式老河道使用硫酸铜100kg(合0.75g/m3),当泼洒完硫酸铜后,即发现大批草鱼、鲤鱼、团头鲂、鲫鱼死亡,达1500kg,而未见鲢鳙鱼死亡。翌日也再未发生死鱼现象。


以上几例所用硫酸铜,有效含量均为92%-96%。 从这几宗死鱼事例分析,除一例外,其余均未超过常规用量,但也造成大批鱼类死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复合型中毒 主要在高温、缺氧条件下引起。例1、例2是典型例子。国内有学者曾对白鲢作过试验,在水温16-30℃范围内,温度升高10℃,硫酸铜毒性增加1.7-1.8倍。对体重12g的鳙鱼的实验表明,温度从22.9℃升至26.7℃,硫酸铜的安全浓度从0.71g/m3降至0.5g/m3。硫酸铜对鱼类的毒性作用主要是破坏鳃的呼吸机能,在缺氧条件下,其毒性更大。引起水体缺氧的因素很多。当用硫酸铜杀灭藻类时,就可引起水体严重缺氧,同时还产生有毒物质毒害鱼类,例如氨对鱼类就有很强的毒性作用,据袁宝山1999报道,当水中氨浓度达到0.289mg/L时,鲤鱼全部死亡。我们在现场也注意观察到,由硫酸铜引起中毒的鱼类,死亡前大批浮于水面,呼吸加快,在有新水注入处成群“抢水”,类似缺氧症状。正因为高温和缺氧的副作用,使硫酸铜的毒性大大增加,因而即使是常规用量也常造成鱼类急性中毒。


2.过量中毒 例3就是明显的过量使用硫酸铜引起鱼类中毒所致。据报道,白鲳对硫酸铜不敏感,全池泼洒浓度可达1.5g/m3,而鲤、鲫、白鲢则对其较敏感,鱼种又比成鱼敏感。这与例3的现象基本吻合。在实验室条件下,硫酸铜(以铜离子计)对白鲢(未计重量)96LC50=0.062mg/L(合硫酸铜0.25g/m3)。在天然水体中,尽管有机物和悬浮物以及钙、镁等离子能降低硫酸铜毒性,使其安全浓度有所提高,但对鲤、鲫、白鲢全池泼洒浓度,仍不宜超过0.7g/m3。 当然,也有采用高浓度1g/m3以上硫酸铜治疗鱼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如1g/m3控制蓝藻、1g/m3配合治疗暴发性传染病,在长期低温阴雨条件下, 1-2g/m3治疗车轮虫病等成功事例。但所有这些高浓度用药,均是在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且必须做到:用药时间短,同时增氧,药后换水,尽量减少鱼体应激消耗。


3.深水性中毒。就例4死鱼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水质瘦,底泥少,水体消耗药物能力弱。二是水深达3m,存在跃温层,加上水体上下密度不同,形成上层药物浓度高,下层药物浓度低,这样,常规用药也会导致鱼类在高药层中毒。


4.吞食性中毒。从例5可以发现,水体中仅死草鱼、团头鲂、鲤、鲫等吃食性鱼类、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未见死亡,因此,我们确认为属吃食性鱼类误食了尚未溶解的硫酸铜颗粒而中毒。国外也曾报道,鲤鱼因吞食铜400mg /kg,三天后全部死亡。 铜的残留和富集,亦是引起鱼类中毒而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扇贝,在铜离子浓度为0.005mg/L和0.01mg/L水中培养45天,体内含铜17.03mg/kg 和30.81mg/kg,富集系数达2900-3040。当鱼吞食这种食物时,也可引起吞食性中毒。吞食性中毒主要危害吃食性鱼类。 (摘自《硫酸铜引起鱼类中毒的原因剖析》原载《中国水产》)


硫酸铜中毒,多因使用不当引起。


由于硫酸铜属重金属盐类,在水产养殖鱼病防治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六点:


1,测量池水体积和计算时务必准确


因为硫酸铜的安全范围较小,一般情况,浓度应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克,若浓度低于0.5克每立方米,杀虫效果较差,浓度高于1克每立方米,鱼就有中毒死亡的危险。


2,防止失效


溶解硫酸铜的水温度不易高于60℃,否则会分解失效。


3,根据水质情况增减用药量


若水质较肥,水温较低,可适当加大用药量,反之,减小用药量。同时不要在早晨鱼浮头和上午水温较高时施药,最好在下午4~6时使用。


4,有些情况不能使用硫酸铜


刚洒过豆浆的池塘不要马上使用硫酸铜,因为豆浆中的蛋白质能与硫酸铜结合,而使硫酸铜失效。使用过福美砷的鱼池,要等福美砷药性消失后才能使用硫酸铜,以免鱼中毒死亡。发生小瓜虫病和卵甲藻病的池塘不能用硫酸铜治疗。


5,用硫酸铜杀灭湖靛后,要加强观察若发现水体缺氧,应立即加注新水或用增氧机增氧。


6,硫酸铜可与硫酸亚铁合用硫酸亚铁为辅助用药,有收敛作用,可为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扫除障碍,提高疗效。


在生产中,发现有如下问题:


1、怕麻烦,只用硫酸铜,而不搭配硫酸亚铁,或不懂使用硫酸亚铁。结果促使硫酸铜使用浓度提高,毒性加大,在高温季节使用时,就易发生鱼中毒事故。


2、不看水体情况,以为重药好治病,盲目加大用量,造成鱼中毒。


3、根据自身有限经验,而忽略气温、水质、鱼病种类,盲目用药,造成中毒现象。


从生产实际看,在使用硫酸铜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无鳞鱼如鲶鱼、斑点叉尾等,最好不用。因为这些鱼对硫酸铜敏感。


2、天气闷热时最好不用,因为这时不仅其毒性大于平常,且水中溶氧也低,鱼抗毒性能力差。


3、水体越瘦,硫酸铜的用量相应要更少些。因为在有机物少的水体中,其毒性会较有机物多的水体中大。


4、在用作杀灭水体中大量蓝绿藻时,不能大量全塘泼洒,应少批量、多次使用。否则,在短时间内的藻类大量死亡,腐烂后会严重败坏水质,甚至引起缺氧或中毒。


5、万一发生硫酸铜中毒现象时,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入新鲜水,既可稀释浓度,又能起充氧作用,可有效对中毒鱼进行抢救。

5、万一发生硫酸铜中毒现象时,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入新鲜水,既可稀释浓度,又能起充氧作用,可有效对中毒鱼进行抢救。(来源:水花鱼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