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四个姿势,让你舒舒服服地看“干货”

 昵称33602546 2016-05-23

找个适合自己的姿势看干货

(弱弱的说在前面:请不要计较配图里可爱小宝宝的姿势,此“姿势”非彼姿势)

文/漫郎

当网上有一篇“XXX的几大技巧”或者“成为XXX的几大要诀”诸如此类的文章,你是否会好奇地点开,甚至收藏??

无可厚非,我手机上也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干货文,我会无聊时点开看一看,即使有时候我明知道可能没那么丰富的营养,还是忍不住想去尝一口它们的味道。?

有人说这是个充盈着“干货”的时代,我觉得并没有错,温暖的“鸡汤”之后实用的“干货”逐渐泛滥在我们的视野。单单从我们微信订阅号上就足以看出来。?

面对这么多干货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时间,自己不看点干货就好像没吃饱饭一样,着别人面前都不好意思打个饱嗝。?

但是,我对这些干货文,真的是又爱又恨。?

一、没错,我爱看干货?

“干货”,百度给我们的解释是“这是有经验人士或者前辈的一些拿来实际运用的方法或者经验。通常为了简便描述这种没有一丝做作,能对相关事业者起到作用的话或者经历。”?

我爱看干货,无非也有这个原因。?

在路口看一条摆在路边的路标,比自己走一遍去分辨来的更方便实用。?

这些总结性的干货就像一个路标,一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二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甚至潜意识地认为自己没有浪费生命,何乐而不看呢??

在自己无聊时,我会翻阅微信订阅号上的干货推荐,然后草草的扫荡一番,觉得不错的分享朋友圈,收藏,这让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在浪费这无聊的时间。?

二、但是,我也恨一些干货?

1真假难辨。

实际上现在网络上转来转去的干货到底是不是经验人士或者前辈的我们又无从分辨,很多干货不过是利用一个好的网络环境,起一个赚足人们眼球的标题,而其实内容不过是从别的地方衍生改编。很多干货,长得很像,我们却无法分辨真假。?

2、阅读能力的弱化?

有一段时间,身边到处是干货,我也疯狂地追干货文,结果当我静静坐下来想去看一些文学作品时,我却发现文学中那些美的细节刻画我愈发觉得拖拉,而其实文学的美正体现其中。?

看习惯了总结性的东西便再懒得去亲自发掘其中的过程,这是每个人潜意识的惰性。?

干货虽好,“但它无非是从水中掬起的水花,无法像河流一样能让你溯源而上,潜流其中。”?

3、实用性难辨。?

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为什么你看了这么多干货文章结果却是然并卵?”这类文章,除了这类营养快餐只是逞我们一时之快而自己未付出行动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无从行动。?

网络上的干货发布的平台无法决定受众群体,他们只是去尽量地满足需求者,而有些其实和我们的现状毫不相干,自然对我们也无从谈起实用性;再者,比如说看到的一篇“如何快速入门XXX”,作者是在个人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他个人付出的努力我们并看不到,似乎讲的都有道理,真正自己做的时候,并不是很有用。?

三、找个适合自己的姿势看干货?

接受廉价娱乐的人群与进行严肃阅读和讨论的人群,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正在不断地拉大,而干货文们无非只是二者之间的搬运工。经过二次创作的干货以“知识“的假面,掩盖着知沟扩大的可怕现实。?

这是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关于“干货”的话。?

但是,即便我们都知道这些道理,也忍不住去点开看一看,想知道究竟和自己的认知有什么不一样——谁都有好奇心,再说谁让有才的作者会起一个引人的标题呢??

其实,我对干货又爱又恨,但并不反对干货,干货也无法杜绝,所以,面对那些形形色色的干货,我更多的是学着去找个适合自己的“姿势”看干货。?

那些说“你不执行,自然没用”的建议我自不必多说,也是废话。?

1、先去丰富生活阅历,再去看干货。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干货没用其实是阅历还无法匹配你看到的干货,你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有益之处。干货是有经验的人或者前辈的总结,自然是别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的建议,我们只是觉得好有道理,好NB,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每一条经验的由来,也无法真正理解。而丰富的生活阅历不能说保证一定可以让我们理解,但“见多识广”,阅历多了,角度也自然会多,理解也更多面。?

2、抱着“看看别当真”的心态看干货,多去加好友交流。

我们本应报着“看看别当真”的心态看无从考究真假的干货,但是庞大的干货仓库不乏对我们有用的,草草地看一遍收藏,不如你去加几个好友深度地探讨交流。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闭门多年劳作更能启发心智。很多问题都是在讨论中解决的而不是默默地抛到脑后。?

3、适当地用演讲或课堂取代干货。

看干货的时间可以用网络上马云、俞敏洪、比尔盖茨等大家的演讲或者一些课堂取代。毕竟他们的努力历程在网络上满天飞,你多少都会了解一些。从他们的演讲中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了解倾听他们的建议,虽然他们站的角度可能距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故事这比干货提供的枯燥经验其实更有用,更权威。?

4、干货虽多不能“贪杯”。

没有充足的精神食粮,看着压缩的干货食品也会动心,慢慢地上瘾,导致营养不良。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更具营养的精神食粮,那自然是书籍。每天给自己更多的专注时间去看书,一方面不会丧失我们对文学的欣赏能力,一方面也算是提高心智。?

值得一说的是,那些关于书籍的干货,我很推崇,真的很实用,可以说是缓解我们干货病的干货药。?


其实“接受廉价娱乐的人群与进行严肃阅读和讨论的人群,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正在不断地拉大”并不能怪干货的存在,正因为有所需才会有所生,干货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这是我对干货的态度,也贯彻着这种方法去看身边的干货文,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姿势”,学会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姿势”看干货远比否决干货来得更实际。?

好吧,这也是一副治疗干货病的干货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