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没半年,我的年度十佳就预定它们

 真友书屋 2016-05-23

昨天,戛纳电影节闭幕。


Sir的手机被各种“呵呵”声刷屏。




所有媒体都对颁奖结果,疯狂吐槽——




所有热门片几乎都颗粒无收。

反而是场刊评分倒数第二的多兰作品,拿下第二名大奖。

拿下影后的,其实是电影里的女配角。

导演奖还下了个双黄蛋。


只能说——


评审团就是这么拽!




根据毒舌亲戚好老师发回的现场情报:


不管是颁奖现场还是记者大厅,看到多兰拿奖,都一片嘘声。


主席乔治·米勒被喷得最惨——


所有人都决定回家把《疯狂麦克斯4》的碟给扔了。



老爷子应该很心塞。




关于网友和媒体有趣的吐槽和八卦,Sir给你们整理好了,在今天第三条。


这一条,言归正传,我们说电影。


不就是一份获奖名单嘛?


那么在乎干嘛?


举个最近的例子。


今年金像奖最佳电影,和错过最佳电影的《踏血寻梅》。


五年,十年后,Sir还是会记得《踏血寻梅》。


至于第**届最佳。


去他的。




管别人认不认,你认,就够了。


所以,今天,Sir不吐槽榜单,只列出曝光的诸多电影中,那些能留下来的。


在Sir看来——


它们才是戛纳。


我是布莱克
I, Daniel Blake


导演: 肯·洛奇

主演: 戴夫·琼斯 / 海莉·斯夸尔斯


本届大奖金棕榈得主。


这是英国导演肯·洛奇,第13次入围,第二次拿下金棕榈。


第一次是2006年《风吹麦浪》




肯·洛奇今年正好满80岁,拍电影50多年。


他这辈子的片,只有一个主题——


通过拍英国穷人的生活,直揭社会的疮疤。


1967年的电影处女作《可怜的母牛》里,一个丈夫和情人都锒铛入狱的女人,吃力地抚养儿子,最终却骨肉分离。




这次的《我是布莱克》,一个有心脏病的工人,被社会救济的繁文缛节,虐得体无完肤。




这种题材“吃力不讨好”。


不够商业,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起伏,不卖座——


拿下金棕榈的《风吹麦浪》刚开始在英国上映,只在30块银幕播放。




还经常因为太敏感,不得不跟政府周旋——


他1969年的一部纪录片,拍到一半,就被“救助儿童基金会”控告,影片直到40多年后才“解禁”。


但肯·洛奇坚信:


作为电影人,你的目的并不是传递一些信息。一个不能带给人影响的故事,不能够算作是一个真正的故事。



《小孩与鹰》


英国电影学院评价他——


作为英国国宝存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爱。


今年的《我是布莱克》,依旧是站在一个小人物的立场,揭开英国福利制度的种种不合理。




从媒体评价看,这也许算不上肯·洛奇最好的作品。


但面对名利场的诱惑、高层的阻挠,还能坚持半个世纪,决不妥协。


肯·洛奇的存在,证明了老而弥坚这个词。


这样的片,且看且珍惜



Elle


导演: 保罗·范霍文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克里斯汀·伯克


见惯了重口味的戛纳,也为这部片震惊——


《好莱坞报道者》称:


这是戛纳史上最有力量的强奸电影 



根据法国作家菲利普·狄雍的小说《哦……》改编。


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板,米歇尔,在家里被一个蒙面男人强奸。


米歇尔没有歇斯底里。


她把满地的碎玻璃清扫干净,洗了个澡。



她要找到那个人,找出真相。


影片烂番茄新鲜度高达100%(5家媒体评价)。 



好戏全集中在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身上。



这位把表演视作“发泄内心的疯狂”的女演员,曾两次获得戛纳影后——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和《钢琴教师》。


在《她》中的表演,依旧是影后水准。


前期,战战兢兢,听到响动就像受了惊的兔子。


后期,掌握主动权,强势、自如。



《综艺》评价:


悬挂在她脸上的每一次情感波动,都让她在受害者和受虐狂之间摇摆。


虽然是个强奸故事,有色情、有惊悚、有暴力。


但影片并不黑暗,相反,很轻松。


导演保罗·范霍文直言:


这不是一个悲剧,甚至带有喜剧成分 。



这位欧洲导演今年已经72岁。


极致暴力和性,是他的标签——


你看过我的作品里的性爱场面就会知道,性爱看上去粗俗,甚至震惊,那是因为我平时做了细致的观察,使它们变得真实。


女人在他的作品中,通常强势性感,会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


比如《本能》中的莎朗·斯通。 




《黑皮书》中的卡里斯。




而这部新作,外媒称——


可能是他事业的巅峰之作。





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


导演: 玛伦·阿德

主演: 桑德拉·惠勒 / 露西·拉塞尔


这部片贡献了本届戛纳,同时也是戛纳影史上,最高的场刊评分——


3.7(满分4分)



时长接近三小时,没有任何配乐,全程手持摄影——


但《托尼·厄德曼》让所有观众看得很开心。



放映过程中,两次收获媒体呼声。


影片讲父女关系。


伊涅斯就职于德国大公司,对于自己完美的职场生活,容不得一丝叨扰。


伊涅斯的父亲,在女儿严丝合缝的生活中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的唯一武器,就是幽默。


油腻腻的披肩假发,还有可笑的龅牙。


他称这样的自己为——托尼·厄德曼。



每次,他都搞笑着,用不同理由强行加入女儿的生活。



伊涅斯也不甘示弱,你来我往,实力对决。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设置了让你意想不到的弯路——


比如,“裸体派对”。



虽然全程幽默,但导演本人说:


这是一部非常悲伤的作品。


这部电影里的幽默,很多时候来自于绝望或者痛苦。


看,“喜剧的核心是悲情”,全世界都适用。


这是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下图右二)执导的第三部长片,也是她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戛纳忽略它,没关系。


老牌权威杂志《视与听》给了极大肯定——


阿德证明,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导演。



毕业会考
Bacalaureat


导演: 克里丝蒂安·蒙吉

主演: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罗马尼亚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凭借本片拿下最佳导演奖


蒙吉被称为罗马尼亚的“贾樟柯”——


他总在关注社会问题,永远在批判。




他的三部作品,全部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


《四月三周两天》批判齐奥塞斯库政府的禁止堕胎法——


因为这项1966年的规定,在1989年被废除之前,导致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为秘密堕胎死亡。




《山之外》剖析了宗教的愚昧和社会的冷漠。




这次的《毕业会考》,同样聚焦社会问题。


毕业会考前一天,女儿伊莱扎遭到攻击受伤。



这让父亲罗密欧准备送她出国念书的计划,不得不发生改变。


父亲必须做出选择……



由一个事件引发起一连串事件,最终延展到深层次的问题——


医生受贿、警察无能、治安混乱、教育系统不公。


以及正在遭遇中年危机的男人,如何应对婚外情。


导演用一场意外的强奸未遂,勾勒出整个社会体系的众生相。


英国《卫报》给了5星评价,称其为:


最极致的官僚体制白描



更多中国媒体看过之后认为——


中国观众看,更有通感。




帕特森
Paterson


导演: 吉姆·贾木许

主演: 亚当·德赖弗 / 卡拉·海沃德


影片获得了场刊评分第二高(3.5分)


吉姆·贾木许今年63岁了,一点也没变。




这个反好莱坞的独立大导,推崇极简。


电影中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诗意的电影语言。


《天堂陌影》


新片《帕特森》延续这种风格,讲述了巴士司机帕特森的故事。


帕特森每天重复着一样的日常——


开一样的路线上班。


永远在一个酒吧喝同一款啤酒。


司机是他的职业,但诗人,是他另一个身份。


他聆听乘客的只言片语,每天在笔记本上写诗。



妻子劳拉,完全是帕特森的反面。


每天都有新的计划——


今天刷墙,明天买蛋糕。



电影用不一样的颜色,反应两人的不同。


帕特森蓝色。



劳拉黑色。




黑色与蓝色对立,又和谐的统一,就像他们之间的关系。




《星球大战7》中的反派亚当·德赖弗,出演主角帕特森。


他一边循规蹈矩做着汽车司机的工作,看起来很死板。


但转身,又能成为随性的诗人。



这个“纪律与创意”的综合体,正是贾木许想要通过电影传达的:


不论你是公车司机,还是家庭主妇,或者是一名在电影院的观众,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诗人。


而《每日电讯报》赞:


这位老司机,我们会记得他很多年。





爱恋
Loving


导演: 杰夫·尼克尔斯

主演: 乔尔·埃哲顿 / 鲁丝·内伽


这部片,绝对会是明年奥斯卡热门


电影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


1958年,米尔德里德·杰特(女,黑人)和里查德·洛文(男,白人)在华盛顿结婚。



但婚后,他们返回弗吉尼亚,被指控违反了弗州禁止异族通婚的法令。


被判处一年监禁,或者25年内不准在弗州居住。



当年的拘捕证


洛文夫妇不服,向法院提起上诉。


此次事件被称为 Loving v. Virginia。


官司持续了将近十年,两人一直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获得胜利。


自此,“Loving v. Virginia”判决成为不分种族,自由相爱的象征。


HBO在2012年,将这段历史拍成了纪录片,名为《爱情故事》。


称这段爱情故事,改变了一个国家 。



《爱恋》根据这部纪录片改编而来。


导演杰夫·尼克尔斯用电影重现了这段历史——


两人以微小个体之力,对抗强悍的不公体制。


最终成功。




正是奥斯卡中意的题材——


特别是在其今年刚因为种族问题,被疯狂吐槽的情况下。


明年颁奖季,这部片一定会有所斩获。



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


导演: 泽维尔·多兰

主演: 加斯帕德·尤利尔 / 纳塔莉·贝伊


本届戛纳最有争议的电影——


场刊评分大扑街(1.4分),却拿下相当于“第二名”的评审团大奖。


大家纷纷猜测,原因只有一个——


导演是“戛纳亲儿子”,多兰。




这位今年才27岁,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加拿大导演,是近年来戛纳的宠儿。


多少导演挤破头才能在戛纳放一部片,多兰想放就放——


从处女作开始,他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在戛纳亮相。


去年还成了戛纳史上最年轻评审。




今年,已经是他第七次来戛纳了——


几乎每年来一次,像不像回娘家。


多兰的作品,因为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在戛纳初露锋芒。


他总是善于运用精准的镜头语言,和浓烈的画面色彩,将边缘之爱刻画得深入人心。 


2014年《妈咪》中,少年拉开画幅的这一幕,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但他热爱各种慢镜大特写和通俗音乐的习惯,也招来不少黑。


Vulture曾评价他:


太自恋了!没人能做到像多兰一样拍自己!



《我杀了我妈妈》


从媒体评价看,这部《只是世界尽头》,依旧是多兰拿手的主题——


家庭冲突、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爱恨情仇。


一个患上艾滋的作家,在离家12年后回来,告诉家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把自己男友加斯帕德·尤利尔拍得这么帅,看来是真爱


但延续并放大自己风格的多兰,这次玩砸了——


情节没头没脑,配乐多到受不了,气氛也被营造得过分迷离。


变成了一场“毫无营养的家庭大撕逼(《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听起来像——


法语版《小时代》


Otroscines.com称:


全片只听到角色在不停争吵、咆哮、爆粗。作为观众,看得心好累。


不过也有个别媒体给出好评。


《卫报》著名影评人Peter Bradshaw打了四星,称这是一部聪明、有个性的作品:


影评人们为什么不能像迎接当年的《妈咪》一样,拥抱这部犀利的电影呢?


但不管怎么说,从现在的势头看,多兰拿下金棕榈,是迟早的事。


希望到时这位电影奇才,能真正拿出一部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电影,征服戛纳。





奥利最开心的一天
Hymyilev? mies


导演: 尤霍·库奥斯曼恩

主演: Eero Milonoff / Oona Airola


本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的首部长片。


讲述1962年,一位备战全球轻量级拳击锦标赛的年轻人,在集中精神参赛的紧要关头,爱上了一个人的故事。




影片特别的是——


全部以黑白画面呈现。


真实故事改编、拳击题材、黑白画面,容易让人想起《愤怒的公牛》。




但这部片一点也不“愤怒”,要精致、温柔得多。


它的观感,更类似前两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修女艾达》。




同样,影片主题也并不是一般体育题材的拼搏、热血。


相反,这是一个讲述失败者的故事——


爱情和拳击,哪个更能让人感到活着?




《综艺》杂志称这部片:


温暖,充满人性,又流露出黑色幽默。


片名“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其实正是他输掉拳击锦标赛的这天。


“一种关注”评委会主席玛尔特·凯勒说:


这部影片让人意识到,幸福并不一定需要金钱、成功和竞争,具有不可思议的独创性。



釜山行


导演: 延尚昊

主演: 孔侑 / 郑有美 / 马东锡


影片入围今年戛纳的午夜展映单元。


没拿奖,但丧尸题材和延尚昊自编自导的阵容,成功引起了Sir的注意。



延尚昊的名气,没有今年同去戛纳的老乡朴赞郁、罗泓轸大。


但他黑暗残酷的风格,已经在韩国动画片界,闯出名堂。




2011年的《猪猡之王》,用青少年暴力、校园霸凌等现象,讲述残酷的青春。


他擅长以变态的智慧,影射现实残酷、人性阴暗。


电影里,底层的人无论怎样反抗,都无法摆脱命运捉弄——


最终失业、破产、自尽。


那些不用怎么劳动,就拥有安逸生活的人,他们是宠物狗。

而我们是他们嘴里的猪肉。

我们唯一能实现价值的时刻,就是在死去、被分尸之后。



《釜山行》是延尚昊执导的第一部真人电影。


丧尸题材。




一种神秘病毒席卷韩国,只有这辆开往釜山火车上的乘客幸免。


为保护亲人朋友,他们将为生存而战。 


从评价看,惊吓程度没得说——





早在《猪猡之王》里,延尚昊就玩得一手好惊悚。




末世题材,也最能拍出生死面前,人性的阴暗面。


但愿这是一部韩国版《行尸走肉》。





红海龟
La tortue rouge


导演: 迈克尔·度德威特

编剧: 迈克尔·度德威特 / 帕斯卡尔·费兰


这片,毒友应该不陌生——


由吉卜力工作室和法国Wild Bunch影业联手制作。


这也是吉卜力首次跟海外工作室合作。




大部分粉丝最关注的莫过于——


日本、法国、荷兰(导演来自荷兰)混血,能好看嘛?


影片讲述一次船舶失事后,存活下的男人企图建造救生筏逃离荒岛,但他的计划,却不断被一只神秘的巨型红海龟破坏。


听起来像个鲁滨逊故事。




从已经发布的预告看,简洁画风和无对白设定,延续度德威特的风格——


他曾于2001年凭借《父与女》,摘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父与女》


富有禅意的竹林意象,处处留白的构图,又极具东方神韵。





导演说,影片想传达对自然和人类生命的深深敬畏——


这也是吉卜力一贯以来的主题。


据说《红海龟》从制作到完成,花了10年。


在宫崎骏退休,之前被视做接班人的米林宏昌新作《记忆中的玛妮》,口碑平庸的关键时刻——




《红海龟》重要性,不言而喻。




还好,从现在看来,外媒很吃这套。


烂番茄新鲜度100%(6家媒体评价)。




indieWIRE:简单清爽,却回味无穷。


影片拿下戛纳电影节特别奖,将于今年秋天(9月17日),在日本公映。


看,这么好电影。


每当此刻,Sir就想起杨德昌说的——


电影将人的生命延长了3倍。


能够在一辈子看到这么多不可经历的人生。


有时候真不得不感慨——


当一个影迷,好满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