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席是四川民间喜庆筵席,又称“三蒸九扣席”、”九斗碗“,始于清代中叶,因常设在田间院坝,故称”田席“。最初是秋后农民庆贺丰收宴请相邻亲朋好友举办的,以后发展为婚宴、寿宴、迎春及办丧事时的筵席。筵席一般为三段式格局,即冷菜与酒水;热菜与小吃、点心;饭菜与水果。田席的档次规格不受限制,品种也不尽相同,以蒸菜烧烩为主,其中很多被城市餐馆吸收消化,成为大众川菜,如:清蒸杂烩、攒丝杂烩、鮓肉、扣肉、扣鸡、甜烧白、咸烧白、粉蒸肉、红烧肉、夹沙肉、酥肉、清蒸肘子等。
田席亦称“九大碗”、”九斗碗“,这一称谓形象地概括了该筵席的席面特征,“九”是指菜品的数量,既实指主菜为九品,也具有多种附加含义:古汉语中常以“九”指代数量众多,用在这里表示筵席菜品之丰盛;同时借“九”与“久”谐音,来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如称婚宴的九大碗为“喜九”(意为天长地久),称寿宴的九大碗为“寿九”(意谓寿比南山)。盛菜器皿,是乡下常用的大号碗,俗呼“斗碗”。 实际上,“九大碗”只是不同规格档次的田席中的一种,因九碗是最常见的标准,故后人以此代指。除”九斗碗“之外,还有六菜一汤的“七星剑”,四冷碟九行菜的“杂烩席”,九围碟九大菜一佐汤的“九围碟”。有钱人家也有十一碗,但不可以是八碗或十碗,尤其是十碗,因为喂猪的猪槽一般都是用石头做的,民间相沿,把“吃十(石)碗的”作为骂人是猪的隐语,所以不能用十碗菜来招待客人。 田席的内容随时间、地区和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头菜烧白,肘子压轴。现收录部分菜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