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名家】周尧:他被国内外誉为“虫坛怪杰”

 茂林之家 2016-05-24

  【12月15日科技名家推荐:周尧】

  2008年12月15日,中国昆虫分类学家周尧逝世。

【科技名家】周尧:他被国内外誉为“虫坛怪杰”

  周尧教授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上周村, 江南的山水滋润了他聪慧灵秀的天性,在爬山涉水中练就了他顽强的毅力。他幼年就对昆虫有兴趣,周尧教授1934年9月在上海读完中学后,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1936年,因成绩优异,获时任南通大学校长的清末状元张謇的资助,赴意大利那波利大学学习,进入当时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西尔维斯特利教授的昆虫博士研究生班。

  周尧是西尔维斯特利教授7名外国研究生中唯一来自东方的优秀学生。一年之后,周尧成绩斐然,被公认为西尔维斯特利教授品学兼优的高徒,而且成为意大利皇家那波利大学的导师助理最有希望的候选人。 “你会相当成功的。”西尔维斯特利教授充满感情地对周尧说,“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荣幸。过两年,我将再次去世界漫游,你跟我一起去吧,帮我整理研究成果。没有几年,你也能和我一样有名。”

  1938年4月,周尧回到广州的第二天,就穿上了军装,投笔从戎,随军到了抗日前线,后被师长觉察他是个留学归国的高级专门人才,才劝他退伍,结束了只有三个月的戎马生涯。

  “我是1939年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抱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地方去’的决心来到西农的,是当时西农最年轻的两位教授之一。那时,从火车站到校门,一路没有一棵树,没有一间房屋,满目都是黄土,夜间经常可以听到土匪的枪声。但我还是爱这里,这里是后稷诞生的地方,教稼台就在附近,西边是绛帐,是马融教书的地方。我要学习先农先儒,为中国农业与教育做出贡献。”

  在国民党管理下的西北农学院,派系斗争十分激烈。周尧一踏进这块土地,就有人想把他这位28岁的年轻教授哄下讲台,然而他却以充分的备课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学生的欢迎。

  1949年,西北农学院获得解放,周尧教授看到了祖国的光明前途,感到终于可以为亲爱的祖国做一些事情了。祖国昆虫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标准。过去世界昆虫学史,言必称Aristoteles、Linnaeus、Darwin,竟无“中国”二字。周尧教授内心非常难受,为此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昆虫学史,于1953―1956年阅读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及地方志等线装书七十余册,研究中国各地考古发掘资料,通过沙里淘金,于1957年写成《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此研究创立了中国昆虫史的新学科并为之奠定了基础。

  1980年,周尧教授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考证出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等昆虫学诸领域,中国都较欧美国家早几个世纪。此书一出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与生物科学史坛,被国外专家誉为“不朽的着作”,世界昆虫学史由此被改写。该书内容现已被国内外专着及教科书所广泛引用,1990年获中国优秀科技史图书一等奖,现有中文、英文、世界语、意大利文、德文等5种版本。

  1979年以后,他的教学重点转到培养硕士研究生上。他亲自培养的研究生就有18人,博士生14人,指导博士后2人,均品学兼优,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即使今天已90岁的高龄,他仍带着2名研究生。周尧教授每开拓一科研新领域,都不吝培养新人,等他成长,即将此领域转让给他,自己又去开辟另一个新的领域。 周尧长期以来有一个心愿,就是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促进昆虫分类学研究的开展,但基金的资金从哪里来?他曾努力拿出自己节省的工资、稿费等,但微薄的收入使基金的资金增长仍很缓慢。

  1996年6月,周尧的家乡―――浙江省鄞县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弘扬周尧教授的爱国和敬业精神,在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修建了以周尧教授命名的“周尧昆虫博物馆”,在开馆典礼大会上,给他颁发了60万元的巨额奖金。周尧教授当即宣布,除将其中20万元捐献给周尧昆虫博物馆外,其余的40万元和他积累的稿费10万元全部用来设立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希望基金在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上发挥作用。迄今为止,获奖的中青年科学家已达30多人。

  周尧教授惜时如金,讲求工作效率的习惯在青年时代已经养成。耄耋之年,仍坚持不懈。白天他按时上、下班,晚上回到家中,除了看看电视新闻之外,常常读书写作到夜半时分。走进他的工作室或家里,可以看到他工作台上摆放着大量正在阅读的书、信、文件和正在写作的稿纸,即使有病住院也不忘科研。

  周尧教授知识渊博,研究领域广泛,堪称世界昆虫分类研究领域的泰斗。 早在六十年代,他就第一次在中国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与歧序分类的理论,并对昆虫的高级阶元类群进行了重新划分。在过去的60多年中,周尧教授在昆虫分类研究上发表有200多篇(册)论文与专着;建立了23个新亚目,45个新总科和2个新科,发现420多个新种与26个新属。更为可贵的是研究标本他都亲自采集。他采集昆虫标本的足迹遍及祖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每个省、市、自治区。

  1974年,周尧60多岁的时候,还到云南西双版纳采集昆虫,历时116天,行程8000多里。

  经过50年的研究,周尧于1989年完成的三卷本巨着《中国盾蚧志》,包括了全部中国已知种316种,而其中经过他亲自研究的就有212种。该书荣获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周尧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技活动组织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技事业开拓者。

  早在他上大学期间,就创办了《趣味昆虫》、《中国昆虫学杂志》等昆虫学刊物3种。1979年,他创办并主编国际性学术刊物《昆虫分类学报》,聘请中、英、美、意、丹、日等国26位权威学者为编委,至今已23年,发表昆虫分类论文数为开国至今中国同类报刊的4倍,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种科学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每年换回外文资料价值约2万美元,为国内同行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周尧教授1994年主编出版的《中国蝶类志》一书,该书堪称中国昆虫学划时代的科学巨着。全书100万字,彩色图片5000余幅,包括中国蝴蝶12科366属1800余种及亚种,不仅编排了中国蝴蝶的分类系统,还严格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纠正了中外书籍上不少蝴蝶学名的历史性错误,审查了全部已有的中国蝴蝶的“中名”,并拟定了所有中国蝴蝶的属名与大批的新中名。第一次为中国蝴蝶中名的统一与系统化奠定了基础。该书堪称是世界各国蝴蝶志中最完善、最精美而无与伦比的一部巨着。该书1995年获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及第九届中国图书奖。

  1998年,周尧教授完成了《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一书,60万字,图版90版,为全世界研究蝴蝶属征与翅脉最全的一部专着,使中国的蝴蝶研究达到更加完善的地步。该书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周尧教授也因此被国内外誉为“亚洲之光”、“虫坛怪杰”、“蝶神”。

  1982年,周尧教授提出在西北农学院建立昆虫博物馆。他的建议受到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的重视,中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于1987年6月8日在西北农学院建成。1999年9月,在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怀和支持下,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新馆建成。现在,一座占地面积为45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矗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丽的校园中。该馆藏昆虫标本70余万号,藏书3万多册,四个宽敞明亮的展厅讲述着昆虫世界的奥秘,也记述着一位科学家对昆虫事业的毕生追求。

  人物百科

  周尧,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至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名誉会长、第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他创办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伟业,为学校在全国赢得了荣誉。

  (科普中国出品,12月15日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单清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