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名家】丁希仑:机器人在他心中就是孩子

 茂林之家 2016-05-24

  别人眼里的冰冷机器,在他的心中却是饱含情感的孩子。荧幕上的变形机器人,在他的手里却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科技名家】丁希仑:机器人在他心中就是孩子

  “就好像变形金刚”,丁希仑这么描述他的机器人。

  当讲到飞船上的太阳帆板张开时,他的双臂直直地向两侧伸出,而讲到飞行器加速,他的胳膊贴紧两肋,好像那就是收拢的翅膀。提起机器人行走,他的上身微微扭动;有时,他会用一双结实的手转动一副不存在的旋柄。

  丁希仑,中国首屈一指的空间机器人专家,身高182,形色稳重,言语朴实,但介绍他的机器人时,动作丰富,常有笑容。

  丁教授声音温和,略带口音。解释起专业问题,思路十分清晰。但据他自己说,他并不擅言谈,“这几年才懂了点社交”。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后和教师,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

  他眼光清澈,衣着简单,带一副学生式的眼镜,头发盖住前额,还有几处乍起。总体看来,是个“大龄青年”。实际他已经40岁了。

  丁希仑说:“总在学校里,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心态也会年轻,快乐。”而最让他快活的,无疑是他的机器人。

  “蜘蛛”也许变身为月球探测车

  丁希仑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蜘蛛”,这个长了六条腿的圆盘可以走,变形之后用轮子滚动。十分有趣。

  “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月球车上,”讲到这里,他抬头看了一眼书柜,上面摆了一面意大利小国旗,“月球车项目是中意合作的,去年启动。双方都很重视”。这也是丁教授的另一个重要工作。

  中意合作的月球探测器样车,是一大四小,共五只“变形蜘蛛”,它们在平地上用轮子滚动,崎岖处改用腿脚行动。多机器人模式用于星球探测是首创的。它们一起上阵,可以完成许多单个机器人办不了的任务。

  丁希仑曾“贪婪”地期望,2012年后,他们的机器人能代表中国去登月。如今他更加务实:“月球车不是一家可以做成的。只要国家采用我们最好的部分就好了,比如行走部分。”

  “拿第一个项目,第一次完成项目,第一次获奖,都能兴奋一个月。现在兴奋一两天,就要干别的事了。”

  成功纷沓而至,新鲜感不再时,靠什么保持奋斗的状态?

  “目标有小有大。小目标是完成当前的项目。大目标,是看见中国的空间探测机器人上天,其中有我的一份贡献。这不是讲虚的,是我的心里话。”

  想象一下科幻电影里的情景——几只机器人行走在外星球上,采样,拍照。梦想成真,不会太久。

  快乐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丁希仑主持的项目之多,让人惊奇。他的“柔性变胞机构”课题——机器人改变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八年间争取到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1个863项目。

  丁希仑却笑言:“其实也不太难。”因为这一课题,是世界领先的。

  “变胞机构”是1998年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戴建生教授提出来的新概念,自1998年年底,丁希仑所领导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空间机器人实验室就开始和戴教授合作,近十年间不断提出新理论和攻克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做出新的机器人。翻开“变胞”方向的并不久远的研究史,几乎每年都有丁希仑团队的成果,在其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

  “1994年我在哈工大读博士时,做的就是机器人。当时我们只敢说‘追踪国际’,连‘追赶’都不是。”

  而十几年后,中国人就已经在某些领域靠原创取得优势。丁希仑笑道:“现在,别人申请项目,说‘争取世界领先’;而我们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积累吃苦是一种财富

  做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写世界领先的学术论文,获得原创的发明专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不仅是灵感。丁希仑说:“你一拍脑袋想出来了,人家也能一拍脑袋。一个难题你用三年想出来,别人用四年。大家能差多少呢?”

  他的法宝是积累。从八年前开始,他没有停止在“变胞机构”方面的研究。主攻一个方向,脚踏实地工作,不断的上新项目,出新成果,让他保持了该领域的优势。“如果你在一个领域已潜心做了十年,别人却刚开始,还怎么赶呢?”“一个领域做了十年,挫折不会少吧?”

  “不要怕挫折。现在看过去的挫折,都不算什么了。我常告诉学生,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吃苦是一种财富。”

  立志想当科学家的农村娃

  从丁希仑的口音和憨厚的笑容,猜测他也许来自农村。果然,他是来自胶东半岛莱西县的农村娃。他笑言:“小学时,我就想当一个科学家。”那时莱西通电没几年,还很落后。一个农村孩子,怎么想到当科学家呢?

  “我爱看小人书。有书里讲到爱迪生。我现在还记得爱迪生被母亲领出学校,还有他换了无数次电灯丝的故事。”丁希仑回忆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自然科学的春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万众景仰的科学英雄,在他们的感染下,丁希仑单纯而热烈地向往着科学事业。

  他从小成绩一直不错,数学最好。国家号召“实现工业现代化”,他选择报考机械这门基础工科。毕业后怀着好奇心,选择了机器人方向的博士。

  科学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原来站在外面,觉得科学神秘,因为神秘,所以喜欢。进来的感觉就不一样。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之渺小,科学之博大。”丁希仑兴趣广泛,但他明白,有限的时间只允许他选择某一方向钻研。

  “也许再有一次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人生可能是别的样子。”

   人物百科

  丁希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空间变形组合机构等。兼任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科普中国出品,11月8日编辑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