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杨振宁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二人均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杨振宁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 (Chen Ning Yang)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原籍安徽省原凤阳府。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杨振宁的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同时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1998年6月,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 (Tsung 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1943年至1946年先后在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读书。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6年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5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该校任天文学副研究员。1950年至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物理学副研究员和讲师。1951年至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至196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 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1960年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1963年起又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4年任恩里科·费米讲座教授。在任教以外,还从事天文物理和量子力学的研究。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在统计力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和重大贡献。鉴于他对核物理学相当广泛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当选为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等,意大利林契国家科学院院士等。 1972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在他的建议和安排下,自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内,共有915位研究生到国外学习和培训。1984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85年倡导成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1992年复旦大学设立“李政道物理奖学金”。1993年6月被聘为中国西北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6月被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著有《场论与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等书。 1998年1月23日,“秦惠(竹字头下加君)-李政道基金”设立。这项基金是李政道教授和已故夫人秦惠(竹字头下加君)女士将全部私人积蓄捐赠设立的,旨在资助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科研院所观摩见习,让青年学生尤其是学习非自然科学的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关心科学、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普中国出品,10月31日编辑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