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太远……。 1996年7月29日,也就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次日,中国就向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 说起邓稼先与核武器的缘分,要追溯到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34岁的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弹。而邓稼先接到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每天都在做什么。同时,他也和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以至于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武器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自号完白山人,便是邓稼先的六世祖。父亲邓以蛰是我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917年赴美留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东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 有一年冬天,邓稼先和几个小伙伴去北海桥玩,就是这里,桥下有厚厚的冰,冰上凿了条厚厚的宽沟,几个伙伴嚷嚷着鼓动:谁敢跳过去,可就是没人跳。邓稼先见没人敢跳,自己一个箭步,只听扑通一声,掉冰水里了。等伙伴们把他捞上来,冻得是浑身上下直哆嗦。 淘气似乎总和不守规矩联系在一起,不过邓稼先倒是个例外。上小学时有一天天都黑了,也不见邓稼先回家,母亲就叫大姐赶紧去学校看看,一看怎么着,学生们都走光了,就剩邓稼先一人规规矩矩地面对着砖墙站着——原来,他是打碎了学校的玻璃,被老师罚站。 邓稼先小时虽然有些淘气,但是绝不耍滑,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 中学时代的邓稼先,已经不再是个顽童了。变得越发喜爱数学和物理。这个时候,他开始读鲁迅等人的著作,和众多的国外小说。他常常对弟弟邓槜(zui四声)先说:屠格涅夫的《罗婷》里有句话说: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话说得太好了。此时的邓稼先的思想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责任编辑:张亚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