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书 | 给孩子读一本书,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神话李扬 2016-05-24


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的时光,那种相互依偎的感觉,那些讲述的爱和感动,都会带着父母的气息,作为整体的记忆,长久留存在孩子心里。那个场景也将成为孩子一生都可以随时回去的永恒风景。幸福的风景。


给孩子读一本书,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文丨陆禾


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自己孩子不爱看书,“别看电视,快去看书!”似乎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可是,很少有父母仔细想过,为什么孩子不爱看书?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认为,孩子们不爱看书,是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真正开始“读书”之前,先让他们爱上“书”。那么,怎样让孩子爱上“书”?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一书中给出了深刻而精彩的答案。



识字读书不是比赛


很多父母早早就训练孩子识字,各种早教课本和卡片的广告词都是“三岁识字,五岁看书”。每当看到一个四五岁孩子专心致志、结结巴巴地把书上的文字一个一个大声念出来,我总是忍不住摇头叹息。这样的方式真的能让孩子体会读书的乐趣吗?真的能带领他们进入书的世界吗?


识字读书不是一场什么比赛,如果真有这样的比赛,大概也只是父母虚荣心的比赛。我们都不会忘了那个十七岁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的湖南神童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他两岁时就认识一千多字,他母亲更是以此作为向熟人炫耀的资本。而成年以后的神童却说自己最厌恶读书。


识字是为了读书,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一个辛辛苦苦地读完一本故事书的二年级小学生,和一个快快乐乐听爸妈讲故事的五岁孩子,相信后者对故事理解得更快、更轻松。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更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对书留下愉悦的记忆。


即便有的孩子到了二三年级还无法独立阅读,父母也应该采取大而化之的态度,孩子读不了,就读给孩子听。一个劲儿催促孩子读书,勉强孩子自己看书,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有害。不妨用耐心和信赖,陪伴孩子循序渐进,慢慢成长。

 


不要太早让孩子识字


松居直认为,太早让孩子识字,没有让孩子体会到语言中丰富美妙的乐趣,多半只会让他们长大以后对文字产生厌恶。


就像人类的语言经验是先从听和说开始,再发展到用眼睛去看、用手去写,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语言发展也会遵循人类语言的这种发展顺序。如果人为破坏这种顺序,在孩子缺少足够的声音体验的情况下,就教孩子识字,很可能导致孩子无法通过听和读来理解他们掌握的文字,造成能识字却不读书,或读不懂书。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只会疏离文字,疏离书本,因为他们缺乏语言感性体验的积累,不知道语言是一种多么有魅力的东西。




丰富孩子的语言体验其实是一件简单而又自然的事。比如母亲抚育婴儿时,不论喂奶、洗澡、换尿布、哄睡,都一定会对婴儿说话,而不是默默照顾。母亲所说的话往往是一些没什么意义甚至支离破碎的词句,但是这些话充满爱意和温柔,婴儿因此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情绪,亲子之间就有了交流。这是语言对心灵最直接的触动和语言本身蕴含的力量。


又比如儿歌也是语言。对婴儿最有价值的音乐,未必是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作品,而是父母和家人亲口为他们唱的儿歌或摇篮曲。不论唱得好不好,歌声中的感情和思绪都会传达给婴儿,抚慰他们的心灵。这种简单而原始的做法,是启迪婴儿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因此,在让孩子看书之前,请先对他们说话,对他们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孩子在温柔生动的话语中成长,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爱意。孩子的感受越深,越能体会语言的丰富美妙,这个过程如同在孩子们的内心开垦肥沃的土壤,是他们成长最底层的根基。

 


给孩子念书讲故事


故事是通往孩子内心的捷径。


松居直说,他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坚持念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虽然从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另外,孩子身边应该布满有趣的书,而不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书,尽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快乐气氛。这才是最好的阅读指导。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去故事国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当孩子们长大以后,松居直才真正了解到,当时他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念这些书,他已经在孩子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应该靠什么活下去?通过一本又一本的故事书,他已经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说得一清二楚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父亲,他是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声音,告诉孩子所有这一切,如同亲手在孩子内心播下一颗颗幸福的种子。

 




为什么要读绘本


作为日本绘本开拓者,松居直对于绘本对孩子的重要性有极其深刻的体会。


我们的眼睛每天都在看东西,但大部分所见之物都只是过眼云烟。看绘本就像用放大镜来看日常的东西,能带给孩子新鲜而惊奇的感受。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或真实或抽象,或知性或感性,又有友情、有趣的言语、美丽的色彩、多变的形状,还有带领人们进入幻想世界的故事。而绘本替我们缩小视野,定出视觉的焦点,创造出具体的图像世界,将不同的事物清楚而深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换句话说,绘本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更深刻地感受到许多事物,这些事物我们常常不经意地看到、感受到、注意到,却没有真正用心去体会。


《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之《幸福的种子》


松居直说:“绘本是喷涌而出的语言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活生生的欢乐,给予孩子生机勃勃的力量。”


绘本是读出来的,应该用生动的语言把画面读出来,而不应该只是机械地读文字、看图。绘本文字简单,甚至只用画面就可以讲故事。画面不是对文字的简单说明,而是更重要的部分,只要足够用心,画面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用语言来替换。大人可能会受文字影响,迅速了解内容,而忽略画面,但听绘本的孩子却拥有发现细节的眼睛和感性。


当大人给孩子读绘本,孩子用耳朵听语言,用眼睛看图,两种语言描绘的世界在心中重叠,就会呈现一个丰富逼真的世界,让孩子自然而然走进去。绘本的画面是静止的,但丰富生动的语言把画面连接起来,变成连续场景,让画面动起来。这就像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动画片。相比看动画片时被动地看,被动地接受,看绘本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是主动地看。这种丰富的感性体验,正是想象力产生的源泉。


《幸福的种子》内页


很多父母给孩子读绘本时,总是想着要借助绘本让孩子早一点读书识字、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字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等等,这些冠冕的理由往往让他们无法轻松地给孩子讲故事,也使绘本失去了最重要的功能——快乐。反而使绘本变成了虐待孩子的工具。


事实上,除了丰富的感性体验带来的快乐,绘本对孩子没有任何实际用途,更加不能拿来学习东西。绘本只是用来感受快乐的。一本绘本越有趣,越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当孩子长大了,他们记忆中留存的东西自然会给予他们很多很多。

 


和孩子一起读绘本


在松居直看来,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即使孩子能够看懂文字,父母最好还是亲自读给他们听。


绘本能孕育出充实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没有动情的讲述和心灵的沟通,绘本不过是普通的东西。正是父亲和母亲的声音让绘本发挥了作用,包含爱意的声音交织出的语言,将孩子引进了绘本的世界,也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现在很多年轻人冷漠而自恋,对父母感情淡漠,除了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外不会关心任何人。这样的人多半在幼年时没有体验过真正与他人相互依恋的关系,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


把孩子抱在膝上,念绘本给他听,与孩子有肌肤的接触,有语言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孩子全身心都能感觉到牢牢拥抱自己的那个人。这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着充满欢乐的语言世界,而语言表达得越喜悦、越快乐,读绘本的愉快体验越能长久留在孩子的生命里,无声地向他述说。这种感觉就是幸福和依恋。



快乐是接纳的动力,爱是相互接纳的过程。只有在幼儿时期反复体验过幸福和依恋,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感受幸福的滋味,才能与人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


当父母怀抱着孩子,向他们讲述书里的故事,就像把一粒粒幸福的种子播入孩子心里。当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依恋。这才是真正让父母和子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脐带。


而父母与孩子共同经历的时光,那种相互依偎的感觉,那些讲述的爱和感动,都会带着父母的气息,作为整体的记忆,长久留存在孩子心里。那个场景也将成为孩子一生都可以随时回去的永恒风景。幸福的风景。




编辑:陆禾

 


如果你对《幸福的种子》感兴趣,欢迎选购《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

《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让孩子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