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王翦和萧何身上学习明哲保身的韬略!不完美的人才可怕!

 伟天英 2016-05-24

我们可能从小到大,都会听过这样的谆谆教诲:那就是要优秀,一定要做最优秀的;

可是把什么事情,真正做到完美无瑕真的好吗?

《庄子》里记载了这样的一篇故事: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 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 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这段话,是《庄子》内篇人间世的一段话;大意是说,一个姓石的木匠,去山里取材,山里有一颗巨大的树,他的弟子们看见后都爱不释手,可是这个石木匠,瞅都不瞅一眼,弟子们纷纷问为什么?

从王翦和萧何身上学习明哲保身的韬略!不完美的人才可怕!

这个石木匠解释说,这木头,你别看他大,但是木头很虚,既不能做舟,又不能做棺材,不能做家俱,也不能做门窗,更不能做柱子!百无一用,之所以百无一用,所以匠人们都抛弃他,导致这树火活到了今天变为如此参天的大树。

这段话,其实也是为人处事的至高哲学,大概和这些俗语相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

因此像伟大的军事家孙膑,装疯卖傻,在猪圈里也能生活,躲过了庞涓的杀机,为报仇留下了一条命。司马懿装病,可以骗得了曹爽取得了天下。刘禅被俘虏后,乐不思蜀,致使安享晚年。唐伯虎装傻裸奔,避掉了宁王之乱!

当然在这方面装傻我还是最佩服唐宣宗李忱;因为一个人,就算装傻,装一段时间,也就装不下去了;而李忱这个年轻人,从小时候十岁左右就开始装傻,一直装到了36岁,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人傻合一的境界,能将装傻这门高深莫测的功夫,玩的炉火纯青,纵观华夏五千年,就惟有他当仁不让;最后经历两次三次朝代更迭,自己的两个侄儿都做完皇帝后,由于太傻,太监们将李忱推上了帝位,可是登基的那一天,太监们,大臣们,瞬间傻了,这个李忱目光镇定,举手投足间,威严不可逼视,而且在治国方面,简直就是老手;此人,奇迹般的镇住了晚唐的什么地方武装割据啊、什么宦官干政啊、而且将沦丧了一百多年的河西土地全部收回,被司马光称为小太宗(小唐太宗)。关于此猛人的事迹,我会在以后写唐史的时候,仔细赘述。

这些人,凭借装疯卖傻躲过了杀生之祸。

因为人人鄙视傻子,人人瞧不起傻子,傻子最没用,但是往往这些傻子,取得惊世骇俗的成绩。

当然比起装疯,古人还有一个高级自保手段就是自污(不是自宫啦)!

所谓的自污?就是给自己泼脏水。此中高人也是很多,我认为凡是有自污和装傻意识的人,都不是盖的,今天我主要说说王翦和萧何这两个自污高手。

从王翦和萧何身上学习明哲保身的韬略!不完美的人才可怕!

公元前二二六年,嬴政打算对楚国动手,秦王问李信多少人攻打楚国合适,李信说二十万就足够了。秦王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哈哈大笑,认为王翦老了,胆怯。

公元前二二五年,丙子年,秦王终于向楚国下手了,但是李信明显低估了地大物博的荆楚人士的能力,楚国人众志成城,连续追赶李信三天三夜,杀的李信片甲不留。

这个时候秦王方悟出来,姜还是得要老的,打仗还是得靠专家,于是秦王亲自去向王翦道歉。这个王翦比在秦昭襄王时候的白起识趣,秦王亲自道歉,并请求出山,王翦委婉推辞了一下后又答应了。但条件是必须得六十万人方能出征。

同时王翦还向秦王提出许多利益条件,比如田土,金银珠宝,房子。秦王都答应了。

可这个王翦出征的时候,接二连三,派使者向秦王请求土地钱财。就连王翦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对王翦说这样贪心是不是太过分了。

可是王翦的一番话,道出了里面的原委。

因为王翦带兵六十万,几乎带走了秦国的全部主力军队,这对秦王来说,是很难放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秦王第一次同意让李信带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的原因之一。

大臣贪心,贪财物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现象,背离道德上的为臣之道,因为为臣子的所有的事都是本分,不能有额外的贪图(道德上的逻辑是这样);但是王翦反其道为止,将自己对财物的贪心表现出来,而且接二连三的向秦王索要,为什么?正是因为他要让秦王知道,他在乎的是一些小利,而不是天下!

如果这个时候,王翦做正人君子,对秦王说:“大王,您放心把六十万人交给我,我保证建功立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为人民谋福祉,不要赏赐!”,这番话说完,估计秦王连觉都睡不好了,因为一个不贪图美色,田土,财物的人是很可怕的,因为贪婪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不谈财色,那么贪图的是比财色更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有可能贪的是天下啊!

因此王翦用做“绿茶婊”的手段来自污,告诉秦王和天下人,我就是贪财,我打仗不是为了国家,就是为了自己子孙的三亩薄地。

大汉开朝的萧何也深谙这个道理,西汉十二年的时候,刘邦攻打黥布,独守关中的萧何大肆搜刮民财,将百姓的土地强买强卖,百姓对萧何恨之入骨,在刘邦归来时候,百姓拦路告状。

这个时候,刘邦送了一口气,笑了。

为什么?

因为刘邦经常在外带兵,关中靠萧何治理,可以说,萧何作为刘邦的大后勤总管,致使萧何在关中根基深厚,威望很高。萧何如果对百姓越好,这只会让刘邦认为,萧何在收买人心,直接威胁自己的地位。一旦萧何呐喊一声,整个关中就是萧何的了,这对刘邦来说,就如芒刺在背。

伴君如伴虎,但是萧何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为什么?

因为萧何第一不居功,第二识趣(将自己的家人宗室全派到前线打仗,这就是把家人给刘邦做人质啊。所以千万别天真的认为,打天下就是哥们义气,什么说刘邦和萧何是老乡,发小,萧何是刘邦的恩人,刘邦才不杀萧何;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太天真了。)第三,用自污的手段来标明自己没有非分之想;

从王翦和萧何身上学习明哲保身的韬略!不完美的人才可怕!


所以并不是说你把什么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优秀才是最好的。有时候,金子确实需要发光,有时候呢?金子一定要把自己的光辉收敛起来。

越是在竞争激烈,自己实力不足,弱小的时候或者最强的时候,形势晦暗不明的时候,越要注意收敛锋芒;

形容人傻,有个成语叫呆若木鸡;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我们现代人一般用来骂人傻,痴呆。如果有人用呆若木鸡骂你,你可要高兴了,因为在庄周眼里,呆若木鸡是人生处事很高的智慧。

我们来看看庄子里关于呆若木鸡的记载: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外篇·达生》

我把这个故事视作庄子将人的境界划分为的几个境界:

一、虚荣,骄傲,巴不得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二、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别人的看法为圭臬约束自己,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三、争强好斗,不服输,处处事事和对方竞争长短;

四、呆若木鸡;

庄子认为,达到“呆若木鸡”这种境界的时候,就是人最大的“德”,达到这种境界的鸡,别的鸡见了都会吓跑。放在武侠里,达到这种境界武林高手,就会一花一叶皆可伤人。

所以说,当有一天,当你不在乎你之前在乎的一切,你不炫耀你之前炫耀的一切,你不执着于你之前执着的一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人的心情原来可以如此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