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赖秋明教授从新的角度来诠释对虾养殖常见问题

 蒋有接 2016-05-24

小编组建了小棚虾养殖交流群300人,大家都在讨论小棚虾养殖的问题,添加小编好友帮邦虾兵(18562630762拉你进精品交流群。


海南大学教授赖秋明老师受邀在广东阳江平岗农场、卜蜂水产(阳江)有限公司和广东正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讲课培训,早上和下午另个场次超过200人慕名前来听课。


虽遭受去年自然灾害和开春多雨水的困扰,但不少养殖户认为今年虾价有望喜人,大家仍是抱着很大的信心和准备在调水做塘。广东省投苗整体比往年晚了将近一个月,条件好的虾塘也投放较早,到目前有的已经有8-10公分的规格,有望获得丰收。赖教授本次讲课以用新的角度来诠释养虾养殖常见问题,并为大家厘清了市场上关于对虾疾病的部分错误认知,重新梳理了对虾常见病害的应对方法。

酸碱度:放苗pH过高,(超过8.6)怎么办?

·pH超标原因
1.藻类的快速生长繁殖,其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低;
2.放苗前池塘有机物和微生物较少,水中的二氧化碳补充不足;
3. 培藻时使用单一的无机肥料

·危害
引发虾苗过度应激,放苗后虾苗长时间滞留在池塘表水层或池边,身体发白,活力差,严重者可导致虾苗大量死亡。

·处理方法
放苗前,同时使用无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料进行肥水;
放苗前的培藻尽量不使用光合细菌;
泼洒糖蜜或红糖水;
用茶粕发酵24小时后进行全池泼洒。

藻类:蓝藻过度生长怎么办?

·蓝藻暴发原因
1. 池水盐度较低;
2. 水中无机氮的含量较大;
3. 光照强,水温高;
4. 池水pH值较高。

·危害
蓝藻释放的毒素会导致对虾食欲减退,体质下降,严重者可导致瘦身虾或对虾的大量“耗底”。

·处理方法
1. 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池水盐度;
2. 日间将蓝藻聚集于池塘一角并将其抽走;
3. 多使用光合细菌;
4. 使用优质的乳酸菌和酵母菌,适度降低池水的pH值;
5. 通过增氧设施促进池水的混合对流。

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浓度过高?

·氨氮亚硝酸高的原因
1. 饵料的过量投喂;
2. 池水中有机物含量过多;
3.藻类生长不佳;
4.池水总菌数量偏低,菌群的种类组成过于单一。

·危害
氨氮的安全浓度为0.30mg/L以下,其毒性随温度和pH值的升高而增强;
亚硝酸盐的安全浓度为0.15mg/L以下,亚硝酸盐可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导致对虾的生理性缺氧。

·处理方法
1.尽量避免过量投喂,提高排污效率;
2.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
3.多种微生物制剂的搭配使用或交替使用,尽可能将池水总菌数量调控在10万-25万菌株/毫升;
4.适量换水,加强增氧,调控并维持适当的池水透明度;
5.多使用光合细菌、活性海洋酵母。

对虾体质:对虾软壳、脱壳不遂怎么办?

·原因
·1. 池水溶解氧浓度偏低;
·2. 亚硝酸盐浓度较高;
3. 池水的硬度偏低。

·处理方法
1. 适量换水排污,调节适宜的透明度,并加强增氧;
2. 施用光合细菌、活性海洋酵母,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降低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
3. 适当使用溶解性好的钙、镁产品,将池水的硬度调节到120 –150 mg/L。
4.多使用光合细菌、活性海洋酵母。

(正大钙镁晶、正大钙速补溶水性好,活性钙镁离子浓度高。)

菌相:总菌低,弧菌高怎么办?

·原因
1. 池水溶解氧浓度偏低,总细菌数量偏低;
2. 使用的微生物制剂过于单一,导致池塘微生物的种类组成过于简单;
3. 水体消毒后没能及时补充芽孢菌。

·危害
容易引起对虾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空肠空胃,诱发急性肝胰脏坏死综合症(以往又称为EMS)。

·处理方法
1. 要定期检测池水中的总菌数量和弧菌数量;
2. 微生物制剂应多品种搭配使用或交替使用,尽可能将总菌与弧菌的比例提高到20:1以上;
3. 尽量将池水溶解氧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4.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水体消毒,消毒24小时后应及时施用芽孢菌制剂。

对虾偷死:出现耗底怎么办?

·原因
1. 池底中央有硫化氢的产生,其特征为:池底中央有大量有机物积聚;池塘中央有池水分层现象;底层水的溶解氧浓度低、pH值低;
2.对虾体质较弱;
3. 藻类老化、池水过浓,悬浮有机物多,池水总菌密度≥35万菌株/毫升;
4. 水中亚硝酸盐浓度偏高;
5.暴发性“耗底”多与副溶血弧菌的危害有密切关系;

·处理方法
1.适当换水 排污,维持池水的清爽及适中的透明度;
2.调整增氧机的方向或在池中央设置底部增氧,改善底部水质;
3.将池水的pH值调整到8.0—8.5。
如果是暴发性“耗底”,应检测肝胰脏的绿弧菌数量,在上述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水体消毒和拌药投喂。

白便:瘦身虾怎么办?

·原因
1. 感染虾肝肠孢虫;
2.藻毒素的危害;
3. 水质差,尤其是亚硝酸盐浓度较高;
4.池塘微生物菌群组成不理想,导致对虾消化器官里的菌群失衡,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处理方法
1.调控藻相,尽量以绿藻、硅藻为优势种类,并维持池水的清爽及适中的透明度;
2.尽量将氨氮浓度调控在0.3mg/L以下,亚硝酸盐浓度在0.15mg/L以下;
3.多种微生物制搭配使用或交替使用,营造池塘微生物的多样性,总菌数量尽量调控在10万—25万菌株/毫升;
4. 用活性乳酸菌和海洋酵母拌料投喂,优化对虾肠道的菌群组成,强化其消化吸收功能。

文章来源:(正大水产第13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