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剔透,这是人们形容玉石雕刻的常用语言,因为玉石材料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在精雕细琢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特殊要求,于是精细、灵空、穿枝过梗、衣带翻飞等,便成为人们对玉器雕刻的主要印象。而与此同时,繁琐堆砌等也在人们的评论中屡见不鲜,因此,在玉雕设计中,如何发挥玉雕细刻的技法,避免繁琐的弊病,就成为一个很值得玉雕师重视的问题。 繁与简,是艺术创作与赏鉴的一个重要“议题”,无论古今中外。中国人似乎是以简为贵的,讲“空灵”,尚“萧散”,“以少胜多”,“惜墨如金”,“绚烂之极,复归平淡”。这背后有哲学的源头,如老庄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简”是不容易的。对“简”的追求,实为一个概括、升华的过程。“简”不是“少”,不是浅薄与空洞。“一木一石”,当有“千岩万壑之趣”。“言简”的另一面是“意赅”。否则,“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连今天的广告词,都懂得标榜“简约而不简单”。
那么“繁”呢?真正审美意义上的“繁”,也不是堆砌和多余。“繁”与“简”乃一对相互参照、互为依托的辩证关系,而非雅俗之鸿沟。从理路思辨而言,“繁”与“简”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宜“繁”宜“简”,其旨有二:一曰心性之倾向,一曰表现之需要。 玉雕在题材、立意等方面的设计上,有广泛性、综合性,所以,它对于“繁”与“简”的并立存在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人物、花鸟、风景、动物等都可以任意组合,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融汇贯通,交织互动。雕琢太多会使作品杂乱无章,只有结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虚实有别、浑然一体,才能有视觉性较强的艺术效果。 繁与简,如同其它许多关联的技法、概念一样,是对立的、统一的,没有繁就无所谓简,没有简也无所谓繁,依此概念,人体造型的雕琢,以传统的简炼手法,巧妙地利用原材料,使人感觉只略施几刀,使得其神态,线刻的衣纹处理,非常精炼,疏密得当,而富有装饰性、衬托的人物面部表情更加突出,特别是作品线条的转折处理刚柔相济,独具匠心,可以看出玉雕师的艺术修养,简炼的造型,柔润的质地都使玉雕的味道很足。可见,对于原材料来讲,繁能发挥玉石耐精雕的特长,简也可以表现它特有的自然质地美。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能用单一的手法处理,注意线条的繁与简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所以,玉雕师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繁与简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只有那些线条通过提炼后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到位的艺术作品,品味才是极高的,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观赏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