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厉还是理解,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bkjhts 2016-05-24

  很多人都怀念以前年代的家庭教育,好像那时没有现在的这些问题。孩子好管,父母严厉些也没有关系。当然,以前孩子没有现在孩子的自由自主平等意识,所以对严厉的承受能力要强些。在我这里咨询的一个孩子,本来对父母的严厉逆来顺受,后来去美国交流了一个月,发现原来孩子是应该与父母平等的,有权利自主自由,觉醒之后就不愿意顺从父母的严厉了。但是,以前的孩子也是人,严厉,也常常会留下深深的伤痕的。

  一位妈妈写下了她小时候的经历,征得同意发表在这里,希望大家找找自己的影子。

  回想自己,会读懂孩子。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姐妹仨,我是老幺。在外人眼里,不管是学习,考学,工作,婚姻都是一路顺利,觉得我应该很幸福。在父母眼里我也是个乖乖女,从小到大也没怎么让他们操心地管教过,所以他们自认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维尼:是啊,别人眼里的没问题不见得就没问题,就像你现在看到一个个孩子都挺快乐,但是在家里是如何的,内心里是否快乐,你一般是想象不到的。

  学习篇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对学生严格不严厉,对自己的孩子却是很严厉。当时她是民办老师,我们的户口都在农村,有一个城镇居民户口就可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涯。而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念好书,考中专。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吧,小学是她教我的,不管是在平时作业中还是考试时,只要有她认为不应该的错题时,我就会受到严厉的责罚,责罚的方式是用食指在脑门上重重的擢一下,同时声色俱厉地责骂道:“怎么这道题都会错的?!这么粗心!…..”当时是非常非常惧怕。所以有学习上是不敢马虎,所以小学阶段成绩一直不错。

  维尼评论:用很惧怕换来的好成绩........

  上了中学住校后,由爸爸教我,各方面管得也没我母亲那么细致,学校管理比较放松,晚饭到晚自修之间有大段时间,夏天我们一大帮同学就到附近的溪边去摘桑椹,玩溪水,捉螃蟹,对学习上就放松了,结果期末都有学科挂红灯了,被母亲狠狠地批了一顿。到了初二,我二姐考上了师范,只有我是农村户口了。然后父母开始向我施压,正面是这样说:你要认真点,争取考上中专,这可是决定命运的。但我记忆更深刻的是他们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喜欢用反面的话来刺激我:假如你考不上的话,那你就在家种田喽,烧灶火啊,挑粪桶啊!(作为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正值青春期,是非常讨厌这种事的)都得干!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特别地想哭,可又不敢在他们面前哭,在只有在厨房盛饭的时候让眼泪流下了,然后擦掉,装作没事一样继续吃饭。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开始用功学习,吃晚饭后基本是第一二个去教室学习的,所以成绩也是提高很明显的,然后我爸妈觉得我挺懂事的,肯定了我。到了初三,随着中考的临近,压力也在增加了,心里经常会想:考不上怎么办?怎么面对父母的指责?真的要烧灶火,挑粪担吗?要么死掉算了,甚至想好了给哪些人写遗书。家里二楼有一个晒谷子的平台,好几次在旁边徘徊,想像如果我跳下去该会怎样。幸运的是我最终考上了中专。

  维尼评论:施加压力表面看起来结果不错,让孩子如愿考上了中专,但是万一考不上,是否会崩溃呢?难以想象!话说回来,谁能保证一定会考上呢?

  上了中专以后,远离父母,如同小鸟脱离笼牢,获得了期盼已久的自由,学习又开始松懈,一学期下来就有考试课挂红灯,考察课也是免强及格。成绩在班里是倒数几名,经常被班主任谈话说这种成绩是毕不了业的。当时自己的成绩那么差,在同学老师眼里是个差生,心里也是非常难受,但是又无力去促进自己的学习。整个中专都带着毕不了业的忧虑,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平时混日子,毕业会考时佛脚抱得比其他同学认真,中专里的最后一次考试第一次进入了前十名。工作后很快投入到大专自学考试中,动机是一方面初中的同学考上大学,而自己是中专,另外自己周围的人也都在自考,我不能比他们差。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学习,但无非是为拿学历,升职称,拿学历,改专业。直到这两年,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和迷茫,无措和挫败,边学习教育,心理学,边反思自己的历程,在学习上才唤醒内心的力量,而不是像以前需要依靠外力的去推动。

  维尼评论:我不喜欢严厉的方式,不是提倡父母不管孩子,而是最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管的目的是不管。靠父母的压力,也许会一时奏效,但是如果父母管不了,就麻烦大了。

  生活篇

  生活中我们觉得母亲严厉,所以我敏感又自卑,小时候是畏惧多于敬爱,现在是客气又疏远。对于父亲,小时候见到他就像老鼠见猫一样,能避则避,避不了则大气不敢出一下。记忆中,和父母在一起就基本没有感到温情的时候。唯一,一次是有一个下雨天,我正在扫地,电闪雷鸣,心里非常害怕,突然一个打了一个巨大的响雷,我吓得扔掉扫把扑进妈妈的怀里,心里还担心会不会挨骂。然而那时,我妈把我搂住,轻轻的拍了拍我。没有预期中的责骂,反而得到了安慰,这让我感到很温暖。可惜这样的时刻太少了!

  维尼:看了真让人心酸。无疑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孩子却感受不到。想想我的童年,父母对我慈爱多了,所以,我也想让女儿得到我的慈爱和温情。

  父母很少打我们,如果擢脑门不算的话,我记得就是三次。三次都和吃有关(呵呵)。一次是拿了家里十元钱去买零食,又不敢把找回来的钱放回去,塞在一个自以为别人看不见的隙缝里。在八十年代十元钱可不是不张小钞了,被发现取证后,开始不承认拿过,后来在暴力下才承认,当时的情景还是那么清晰:在我妈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抓住我的手臂,狠狠地往桌子上打,疼得我哭着跳着,这么多老师看着我,同时还觉得特别的羞耻。很长一段时间碰到那些老师都抬不起头,就觉自己是个不好的孩子。在父母看来这件事我有两大错,一是从家里拿钱,二是撒谎,都是道德问题,必须狠狠地打,一次就得纠正过来。实际上,打并没有起到效果,我在初中时还会在我爸爸的皮包里拿一两角钱,偷偷地去买点小零食吃。只是我爸比较粗心,没发现而已。其实,拿钱的时候也知道是不对的,但实在是经不住零食的诱惑,而又不敢跟父母要求,不仅会拒绝而且会招来责骂。而且拿了钱,即使没发现,内心也是不安的,对自己也进行道德判断,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上了中专后,家境逐渐好转,每月生活费相对比同学还要多一些,曾经一段时间内很会买零食,放开大吃,后来逐渐就不怎么想吃了。

  维尼:得到适当满足之后,就没有必要去偷了。限制孩子,就是逼孩子偷窃和撒谎。不给孩子留面子,当众惩戒,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件悲惨的事情啊!认为撒谎和偷拿钱是道德问题,必须要狠狠地打,不给面子,这个思想和现在很多家长是一样的啊!参考博文:孩子偷偷从家里拿钱怎么办?

  还有一次也和第一次差不多,中饭做了冬瓜汤,分两碗装,一碗满,另一碗较少。开饭前我在较少的那碗里喝了一部分,然后自作聪明地把剩下的倒入满的一碗,开饭时老妈见少了一碗便问我有没有喝过,为什么少了一碗。我怕挨打,就说喝是没喝,我把两碗并成一碗了。显然谎言穿帮,老妈认为我又,撒谎,一顿竹棒抽得我小腿满是一道道瘀痕。

  维尼:撒谎是因为怕挨打,结果因为撒谎而又挨打,这是谁的错误呢?

  还有一次是我爸,我正在“偷”吃白糖,正好被我爸撞着,一个烟头便烫到耳朵上,也不敢吭声,感染了也不敢告诉他们。现在想起,我妈打的两次我还能理解,因为以她把我拿钱撒言谎上升到道德高度的认知,认为需要严厉管教,而打是她认为最直接也最见效的方式。对于我爸的做法,现在我还不认同。

  维尼:孩子撒谎大部分是父母的原因啊。参考 孩子为什么总是撒谎?

  虽然父母那时都有工资,但很少,他们白手起家,还得供我们上学,所以不可能满足我们吃点饼干,糖果之类的零食,然而对于孩子来说看到别的孩子能吃,是多么地羡慕和无奈!得不到满足才去拿钱,又害怕责骂而撒谎。所以我把老妈的做法当作反面的例子,在吃零食,零花钱方面能考虑儿子的心理,满足他的需要。儿子去年也曾经私自拿了20元钱去买过零食,发现后也不承认,我也没打没骂,一段时间后他在放松的情况下说出实情:想买学校小店的零食又觉得我不会同意,所以就自己拿了。我对他说:看到同学吃小店里花花绿绿的零食,你想吃是很正常的,只是那些零食都是三无产品,要少吃。以后想吃告诉妈妈,妈妈带你去超市买。家里的抽屉也不会上锁,因为你又不是小偷。之后,儿子就没私自拿钱,想买什么都会和我们说。

  虽然父母不经常打我们,但经常遭受冷暴力。在生活中,如果惹老妈生气会擢脑门,挨批,然后也不知老妈有意还是无意,对我们不理不睬,神情举止中却显示出强烈地不满,对我们是冷若冰霜,至少要一两天才能缓和。在这段时间内,我们是心惊胆战,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再次惹她不高兴。也许这这种惩罚是非常有杀伤力的,远远超过责骂。

  维尼:胆战心惊,也许很多父母就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孩子好管!对孩子却是一件悲惨的事情啊!

  我说几件小事吧:有一次不小心撞翻了半筒面,怕挨骂,捡了一部分后,细小的部分无法捡起,就扫到灶台角,以为不会被发现,结果还是被发现了,又是一顿批,说不爱惜粮食…..更搞笑的一次是我从邻居家玩回来,过了一会儿邻居来说她家剪刀不见了,问我有没有拿过她家的剪刀,我明明没拿过,但看到老妈最后生气地问我到底有没有拿过,我说就没拿过,并且拿出家里的一把剪刀,说是不是这把?经辨认不是,(本来就没拿过,怎么可能会是呢?)我这样做是因为看到老妈生气,想平息她的怒气,不至于挨打。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又是一顿批:没拿过就没拿过,为什么把自家的剪刀说是她家的?…….蛀牙了不敢说,疼得厉害自己乱吃药、正在用枕头当娃娃,玩过家家的游戏时,老妈来了嘎然而止,心里惶恐不安…….平时和老妈说话喜欢拐弯抹角我们得小心翼翼地去揣摩。无意间什么话冒犯了她,不直说,就生气,开始泠暴力,我们却不知她为啥生气,我们学会看脸色,内心很压抑。长大后,不自信,在乎别人的眼光,面对领导会有诚惶诚恐的感觉,和陌生人说话怕遭到拒绝,有时产生无由来的抑郁无法排遣,是不是和童年的经历有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在恐惧和压抑中艰难地成长,好渴望自己快快长大,能过逃离这个家。

  维尼:多么压抑的环境啊,对孩子的性格有多么不好的影响啊!慎之,慎之!你的家庭里是否是这样的呢?

  情感篇

  说一下我的父亲,他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对我们的生活细节管理得很少。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父爱。童年父爱的缺失影响了我们以后的情感生活。在外人眼里我的婚恋顺风顺水,但内心的惊涛骇浪只有我自知。而二姐的故事更是惨烈。好在为了教育孩子而读到了心理学,才明白了自己当时不能理解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和先生一起走过了那段在痛苦中挣扎的日子。在此,我非常感谢我的先生和孩子,是他才让我得以成长的。在婚姻里我已经把童年的阴影带来的影响化解了,但是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还不断地影响着我,特别体现在和母亲的相处中。平时我们不会为生活的琐事而冲突,但为孩子的教育上经常会冲突的。父亲基本不发表意见(这样也好),母亲却忍不住要管,情绪好的时候以教导的态度,生气的时候以指责批评的方式,而我本能地反感,不管有没有道理都不接受了。

  维尼:逆反其实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成人也会有。想想自己,会理解孩子!参考博文:体验成人的逆反,读懂孩子的逆反。

  年少的岁月逐渐远去,很多都模糊了,我觉得这篇亲身经历,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一样,生动地再现了童年的真实经历,相信会给大家以启示。另外,以前的一篇博文:与一位患恐惧症的妈妈的对话-----…,也是一位被父母严厉所摧残的成人的心路历程。

  当你觉得严厉对孩子没关系的时候,想想这位妈妈的亲身经历吧!

  作者介绍

  维尼老师(胡春光),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现居青岛。

  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案例。所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心理学功底深厚,接地气,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位列当当2014亲子家教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2015当当亲子家教好书榜第五名。《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当当,淘宝,京东,亚马逊有售

  长期咨询及学校等讲座邀请,请联系QQ:435445642 (加好友时请注明来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心理咨询师维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