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足不辱——《道德经》44章

 青木森森 2016-05-2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本章讲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会避免遇到危险。一个人的贪求越多,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越昂贵。得到的是名利钱财,失去的是身心性命。

  

  名与身,孰亲?

  

  名,是指名望;身,是指性命。名望不会从天而降,追逐名望一定要耗费性命。如此思量,我们应该是亲近名望呢?还是应该亲近性命呢?想必问一百个人,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 性命更重要。但反观世人,又能不能找到放弃对名望追逐的人呢?几乎没有。

  

  如此看来,道理似乎好懂,但落实到行动上就难了。

  

  身与货,孰多?

  

  前面说,性命与名望哪个更重要呢?这里又问: 性命与钱财,哪个更贵重?

  

  记得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在海边钓鱼。一个年轻人欲跳海自杀。老人上前问道: 年轻人,你是因为什么想不开要跳海呢?

  

  年轻人说,我做生意赔了个精光,现在身无分文,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呢?

  

  老人说,我有的是钱。现在给你一百万如何?

  

  年轻人说,这怎么可能呢?您为什么要给我钱呢?

  

  老人说,我给钱是有条件的。

  

  年轻人问是什么条件?

  

  老人说,我给你一百万,但要用刀砍去你的一只手臂。

  

  年轻人想了想说,那我不干。砍去手臂,我不是成了残疾人了吗?

  

  老人说,要么,我给你一千万,但挖去你的双眼如何?

  

  年轻人说,那也不行。没有了双眼,什么都看不见,我要钱还有什么用呢?

  

  老人说,既然你浑身都是很值钱的东西,为什么做赔了生意就要结束自己的性命呢?

  

  这时,年轻人幡然醒悟,取消了自杀的举动。

  

  想想自己,似乎我们总是比那个年轻人要聪明一些,不会为了钱财而自杀。但我们整天追逐钱财,耗精费神,这种慢性自杀的举动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吗?

  

  现在的大多数人是不会缺吃少喝的,但为什么还要拼命地敛财呢?说到底就是一个“贪”字,其意义不过是银行数字的增加而已。

  

  有人说,我是不用发愁了,但总该为孩子作一些储备吧。其实,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到做人和做事的本领。能把人做好,能把事做好,他们自己就会挣钱花。对于不会挣钱的人来说,父母给的钱越多,危害就越大。因为不会挣钱的人,也必定不会花钱。不会花钱又拥有钱,那么,钱很有可能使这个人走向邪恶。

  

  “身与货,孰多”?老子说,性命与钱财,哪个更贵重?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钱财够生存之用即可,如果说用性命去换取多余的钱财,这是不是一种痴愚呢?

  

  得与亡,孰病?

  

  得,是指追求;亡,是指放弃;病,是指问题。

  

  那么,追求前面说的名望、钱财与放弃那些东西相比,哪个更有问题呢?由于,名望、钱财的获得都需要耗费我们的性命,所以,放弃才是明智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烦恼, 所以有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曾经问了佛陀一样的问题: 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再烦忧?

  

  佛祖给的答案都相同: 只要放下,你就能不再烦恼。

  

  有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很不服气,便专程去找佛陀,挑衅地问: “世上有千千万万个人,就有千千万万种烦恼。但是您给他们的解决方式都完全相同,那岂不是太可笑了?”

  

  佛陀没有生气,只是反问男子: 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吗?

  

  当然会!男子回答。

  

  那么,你每天晚上做的梦,都是一样的吗?佛陀又问。

  

  当然是不一样的。那男子说。

  

  你睡了千千万万次,就做了千千万万个梦。佛陀微笑地说: 但是要结束梦的方法,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醒过来!

  

  男子听到佛陀的回答,哑口无言。

  

  佛陀和老子都是圣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约而同地向世人宣称: 拥有是一种虚空,放弃是一种获得。只可惜无人真懂,更无人能行。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爱,是指追逐。你如果特别喜欢某个东西,就会引发你全力地去追逐,你追逐的越厉害,你性命的消耗就越多。

  

  多藏,是世人普遍的习气,凡遇到自认为好的东西,总是不顾一切地要搞到手,而且多多益善。殊不知,你占有的东西越多,你丢掉的精、神就越多。有一些人到临死的时候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苦苦贪爱和占有的东西,一样都带不走,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但为时已晚。当然,还有更多的人到死了都没有明白,这就更加可怜了。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好呢?老子明示了两点: 知足、知止。

  

  知足,本质上讲是指接受。这种接受没有选择,是一个人对自己拥有的职业、家庭、单位、国家、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接纳。你做到了,你就不会遭遇屈辱,你就没有了抱怨,你就没有了烦恼。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没有做到知足。我们不是觉得收入太低了,就是觉得房子太小了,要么说周围的人不够好。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的出现,每一件事的出现,都是有一百万个理由在其中,你的拒绝、对抗只会为自己带来屈辱。

  

  知足不是一种被动,更不是一种消极,知足是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知足是了悟万象的必然选择。

  

  知止,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要知道停止。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要停止呢?勇往直前不好吗?

  

  老子说“知止”,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是有极限的。在到达那个极限之前,知道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比如,一个运动员,绝不是只要刻苦就可以夺冠,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玩命地训练,结果大奖没拿到,小命却练没了。

  

  卡车是个很结实的家伙,但它也有个极限,如果过度地给它施压,到了一定程度,它也会被压垮。

  

  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有更多的人不懂得“知止”。本来孩子就是个普通孩子,智力一般,能力一般,却偏偏逼着孩子往不属于自己的高度进发,结果是逼死了孩子,逼疯了家长。

  

  知足、知止,这是需要一生去品味和体认的大道,你做到了,你就可以得到久长的安乐。


作者:熊华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