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又要来了。想写一些文字,抚慰一下历尽初三重压的孩子们的心,又怕沦为心灵鸡汤。毕竟,这是一个鸡精比鸡汤多很多的年代,孩子们的口味已经被败坏了。年年带初三,我本可以举出许多人品爆发和冷门黑马的案例,讲述一位位往届考生是如何谷底反弹,拿下初中三年语文最高分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届中考都有语文高手折戟沉沙,失意而归。所以,个案的列举永远不尽科学,不够全面。因此,我更愿意谈谈决定语文应考成败的最关键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害怕,是语文应考的第一法则。 语文是什么?它不是泛泛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复杂的历史文化,它是语言,是文字,是一个个字词句段,是一处处标点符号。 而语文考试是什么呢?它是上述那个过程的逆向体现。 当然,你的害怕是有原因的,分数的压力,以及所谓题型的变化。 但是,你还是不能害怕。因为,害怕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正如前文所说,语文考试就是在文字层面和思维层面间来回折返。 一旦害怕,一旦紧张,就无法沉下心来取品评命题人书写的文字,更难以领会他注入在文字里的丰富内涵。可这些,正是语文解题的关键。 一旦害怕,一旦紧张,更难以沉下心去酝酿、梳理自己的想法,难以去做精深的文字转化工作,难以将自己脑海中呼应命题人要求的想法用一字一句的恰当表达体现出来。于是,病句迭出,词不达意,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你或许会说,我语文成绩近来一直低迷,我不得不怕。 你甚至会说,我是一名标准的语文差生,我不能不怕。 可是,你难道还不明白吗? 决定语文成绩好坏的,不是你学了多少个定理定律,不是你的知识点全面不全面,因为语文压根儿就没有数理化那样的细密考点,更不是你以往的语文成绩有多么辉煌;而是你在不同环境下,在不同题目中,能否逐字逐句地品读题目,品味文章,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试卷上的文字,走进排列那些文字的命题人的思想,继而借助书面语有的放矢地与之表达交流。 这不是应试,这是一个人基本的语文素养。因为,说到底,语文也就两件事,理解别人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文字,是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的桥梁。 语文考试会结束,但语文不会结束。它还将伴随着你和他人的语言交流。 永远都要记住,不害怕,是语文应考的第一法则,更是语言交流的第一法则。带着一颗平静安定的心,不怕麻烦、不怕失败地去靠近别人、理解别人,再同样不怕麻烦、不怕失败地书写自己、表达自己,你终将获益于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