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长沙中考语文担忧的孩子,你得看看这篇文章

 长沙7喜 2016-05-24

中考又要来了。想写一些文字,抚慰一下历尽初三重压的孩子们的心,又怕沦为心灵鸡汤。毕竟,这是一个鸡精比鸡汤多很多的年代,孩子们的口味已经被败坏了。年年带初三,我本可以举出许多人品爆发和冷门黑马的案例,讲述一位位往届考生是如何谷底反弹,拿下初中三年语文最高分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每届中考都有语文高手折戟沉沙,失意而归。所以,个案的列举永远不尽科学,不够全面。因此,我更愿意谈谈决定语文应考成败的最关键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害怕,是语文应考的第一法则。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它不是泛泛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复杂的历史文化,它是语言,是文字,是一个个字词句段,是一处处标点符号。
我们每个人都在借它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你说“我喜欢成功”和“我讨厌失败”时,你自然知晓“喜欢”和“讨厌”的差别,你自然明白“成功”与“失败”的区分。你不用查字典,仅凭体会,就能明白这些词句的差异,甚至能在脑海中构建起“喜欢成功”和“讨厌失败”的具体感受和画面。
为什么你能做到这些?因为你有真切的想法想要传达,于是,语言文字被你迅速地揣摩、选择、使用。你完成了从思维到文字的转换。
再复杂的思维,再高深的语言,都是经此对接,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成为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乃至一部部作品。


语文考试是什么

而语文考试是什么呢?它是上述那个过程的逆向体现。

命题人出了许多题,由词语,由句子,由标点构成。它们不是空洞的字符,它们是有生命,有具体想法的,亦如你说“我喜欢成功”和“我讨厌失败”那样,都是命题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借文字展现给你看的思想结晶,是命题人思维运转的活化石。

而解答语文试题的第一步,便是由命题人所写下的这些文字切入,去揣摩,去体会,去觉察命题人于文字背后的真正用意。

这个过程,便是所谓的审题。

当命题人在作文题中用“变形”来形容窗扇的结局时,你自然能想到“变形”含有“变坏”的意思,但你是否能联系命题人所写的全部文字去思考(包括窗扇变形的过程以及之后的所有议论文字):“变形”先得有一个“形”,这个“形”是一个合乎规则的、原本美好的“形”,“变形”意味着一种前后状态的对比,是一种落差感的体现。

将“变形”当作“变坏”写在文章里固然不算大错,但能将这种前后状态的对比与规则的实施与否结合起来书写分析,或许才是更符合命题人意图的写法。

而这一番对“变形”二字的解读,不是通过查字典完成的,而是通过静心品读命题人在作文题中所写的全部文字完成的。就像听一个人说话,要真正听懂,就不能一闪而过,要回放,要回味,要全盘接纳去分析。

读一个词如此,读一篇文章,也应如此。读作文题如此,读其他试题,还是如此。

说到底,语文考试就是两件事:一是通过命题人列出的文字符号去揣摩命题人的真正意图。二是通过遣词造句调配文字来表达你所理解的命题人的用意和你的思考。

本质上说,语文考试就是在文字层面和思维层面间来回折返。


你绝对不能害怕

所以,你绝不能害怕。

当然,你的害怕是有原因的,分数的压力,以及所谓题型的变化。

但是,你还是不能害怕。因为,害怕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正如前文所说,语文考试就是在文字层面和思维层面间来回折返。

一旦害怕,一旦紧张,就无法沉下心来取品评命题人书写的文字,更难以领会他注入在文字里的丰富内涵。可这些,正是语文解题的关键。

一旦害怕,一旦紧张,更难以沉下心去酝酿、梳理自己的想法,难以去做精深的文字转化工作,难以将自己脑海中呼应命题人要求的想法用一字一句的恰当表达体现出来。于是,病句迭出,词不达意,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你或许会说,我语文成绩近来一直低迷,我不得不怕。

你甚至会说,我是一名标准的语文差生,我不能不怕。

可是,你难道还不明白吗?

决定语文成绩好坏的,不是你学了多少个定理定律,不是你的知识点全面不全面,因为语文压根儿就没有数理化那样的细密考点,更不是你以往的语文成绩有多么辉煌;而是你在不同环境下,在不同题目中,能否逐字逐句地品读题目,品味文章,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试卷上的文字,走进排列那些文字的命题人的思想,继而借助书面语有的放矢地与之表达交流。

这不是应试,这是一个人基本的语文素养。因为,说到底,语文也就两件事,理解别人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文字,是理解别人和表达自己的桥梁。

语文考试会结束,但语文不会结束。它还将伴随着你和他人的语言交流。

永远都要记住,不害怕,是语文应考的第一法则,更是语言交流的第一法则。带着一颗平静安定的心,不怕麻烦、不怕失败地去靠近别人、理解别人,再同样不怕麻烦、不怕失败地书写自己、表达自己,你终将获益于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