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为民: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

 苏迷 2016-05-24
时代在变,人的审美在变,盆景艺术也在改变,现在更讲究自然美
李为民: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




  五峰园盆景创作基地


周瘦鹃和他手制的微型盆景资料照片



李为民手制小盆景杜鹃


修剪盆景


黑松


槭树


 真柏


新西兰地柏
 
  走进木渎五峰村,李为民在他盆景创作基地里忙活着。近四亩的庭院里,大大小小摆满了近万盆盆景。
  “这个是三角枫,从一粒种子开始种到现在,那个是五针松,别看小小的一盆,已经养十几年了。”李为民带着我走在他的盆景园中,边走边介绍,每一个盆景,都像是他的孩子一样,他都悉心呵护着。
  数量多的小盆景,他会按照年份分类摆放,便于管理。为了照顾好这近万盆盆景,一年365天他从没有休息日。
  李为民与盆景的结缘,源于他的外公——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盆景艺术家周瘦鹃。周瘦鹃中学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周瘦鹃一边写作,一边从事园艺工作,在自家庭园里栽花培草、种植盆景,开辟出了有名的周家花园。年幼的李为民自小在这里玩耍,结下了不解情缘。
  30多年来,李为民已经把创作盆景作为他最重要的事业,除了五峰园的创作基地,在外公曾居住的紫兰小筑里,如今他也种植了千余盆盆景。
  “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随着时间的变化,通过不断地钻研,让技艺和盆龄一起成长。”李为民继承了外公的盆栽技艺,维持着这里的生活和梦想。

  □商报记者贾茹/文蒋世颖/摄

  苏州园林是苏州盆景的模本
  苏州盆景是浓缩的苏州园林

  “盆景有五大流派,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以及海派。”不过,在李为民看来,严格来讲从解放前到现在是四大派:苏派、扬派、川派、岭南派,海派是解放以后叫出来的。
  而到了现在,“派”的概念愈加没有那么明显。“今后可能会分为南北两大块,南派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派,北派包括长江流域的川派、扬派、苏派、海派。”李为民解释,这两个区域气候不一样,树种也不一样,自然是两种风格。
  苏派盆景技艺以“六台三托一顶”为特征,是苏州的传统艺术之一,早在宋代的《太平清话》中,就有范成大制作水石盆景的记载,历代以来苏派盆景名家辈出,近代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2011年,苏派盆景技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苏州盆景风格影响较大的,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沈石田、文征明、唐伯虎、仇十洲四大画家,后世称之为“吴门画派”。苏州历代文人自制盆景的,宋有范成大,明有文震亨,清有胡焕章,现代有周瘦鹃等。周瘦鹃曾经说过:“我的盆景,一方面是自出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仿照古人的名画来做。”他曾仿明代唐伯虎的“蕉石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代王烟客的“新蒲寿石图”等制作盆景。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成就对苏州盆景的影响也很明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苏州园林是苏州盆景的模本,苏州盆景是浓缩的苏州园林。

  时代在变盆景艺术也在改变
  现在的盆景更崇尚自然

  “时代在变,人的审美在变,盆景艺术也在改变,现在更讲究自然美。”李为民说,新中国成立以前,苏州盆景制作有不少清规戒律,每一株树往往要扎成“六台三托一顶”十片,才能称之为盆景。所谓“六台三托一顶”,是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
  后来周瘦鹃和朱子安、张世锦等人,主张盆景应以自然美为主,反对矫揉造作。他们在初春树木末萌动之前,从近郊山林中搜集老树桩,栽人盆中,放置向阳背风处或温室内,保持一定湿度,待发芽成枝后,随剪随扎,入秋即成形。这是他们创造的当年挖掘、当年栽培、当年剪扎成形、当年欣赏的快速培育法。用这种培育盆景的方法,制作的盆景其形式各异,更富自然美。同时,在技法上开创了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先例,改变了过去以扎为主以剪为辅的办法,这项较先进的粗扎细剪法,深得全国行家们的赞许。
  “新中国成立后,所谓'六台三托一顶’模式的盆景就比较少了。”李为民说,现在虎丘万景山庄里应该还有两盆很大的三角枫,还看得出是这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盆景崇尚自然,盆景本身就是自然的浓缩。“日本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也很流行很工整的等边三角形造型的盆景,现在也见不到了。”
  “盆景是模仿自然,把自然移到盆中,再进行艺术加工。”李为民说,每个人的修养和对盆景的理解不同,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但基本要素要有。自然界中的树千奇百怪,不同的树种表现的手法也不尽相同,移到盆中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否则就不美了。“比如针柏应该展现它柔美的一面,就像美丽的女子,而刺柏则要表现其刚性的一面,就如威武的男子。”

  童年最喜欢在紫兰小筑玩耍
  如今继承外公的盆栽技艺

  1957年,李为民出生在苏州,随父母住在第一人民医院附近的望星桥畔,那里离外公的紫兰小筑步行也就十分钟。每天放学后,李为民最喜欢的就是去外公的院子里玩耍。
  “那时候还小,哪里懂什么种植,就是在院子里白相相。”不过,就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让李为民爱上了盆景艺术。李为民说,那时候虽然年纪小,但是院子里的布局却记得清清楚楚,外公不仅喜欢种植盆栽,还喜欢摆弄花花草草,他写的书,也多与花草有关。李为民的记忆中,外公在生活上很简朴,他没有相机,家里连自行车、电扇都没有。“外公的钱来的也不容易,几乎都是爬格子爬出来的。苏州的紫兰小筑,也是他靠写作的钱买的。”
  有了这个紫兰小筑,周瘦鹃从上海搬到苏州来,更可以在院子里摆弄自己的花草。可惜,后来遭遇“文革”。“盆景是活的东西,不能没有人照顾,为了让它们有个好的归宿,由大舅做主,近三百盆盆景全部给了苏州园林,被安放在蓦园。”李为民说,大舅本来是接外公的班,学的也是农科,还创建了上海植物园的盆景园,在“文革”中受到牵连,在外公去世的第二年,1969年因肺癌离开人世。
  “当年紫兰小筑里的那些盆景,如今大概都分散在各个园子吧。”李为民说,“文革”结束后,园林部门让我们去认领,可是盆景的变化太大了,有的甚至死掉了,全都认不出了,后来便没有认领,都捐给了园林。“现在苏州有三个园林里有盆景专类园,留园、拙政园和虎丘,虎丘的万景山庄在全国也算得上大的盆景园。”
  虽然没有了外公的那些盆景,但如今在紫兰小筑里,李为民继承了外公的盆栽技艺,维持着这里的生活和梦想。他利用院子前面一块200多平米的地方,加之屋顶的空间,种植了千余盆盆景。“盆景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随着时间的变化,通过不断的钻研,让技艺和盆龄一起成长。”李为民说,本事是在这个院子里练出来的,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让盆景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

  做好盆景要熬得住时间
  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

  在李为民看来,外公那时候做的盆景和现在不同。“那时候是文人盆景,不讲究树要做的怎么样,重要的是意境。而现在做盆景,首先树要好,功力也要好,这个是中国盆景和日本盆景的区别。”
  李为民坦言,日盆景传承好,这个是优势,但他心里总不服气。“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到。很多年轻人,盲目崇拜,认为不玩日货就不算玩盆景,觉得日本人的一片叶子都是好的,这是不对的。”
  李为民说,盆景艺术是门时间的艺术。一棵小苗从养出来做成盆景,至少要十年以上,这中间要耐住寂寞,没有捷径。苏派盆景如今玩的人少了,80年代苏州没有大面积拆迁的时候,苏州许多人家有院子,玩盆景的人还比较多。现在很多老先生已经不在了,年轻人也不愿意再学。“盆景是园艺中最难的一种技艺,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美学等知识。”李为民称,现在苏州职工盆景学会中的成员主要为中年人,最年轻的也有四十几岁,年轻人很少参与。他呼吁,“苏派盆景发展的关键是有群众基础,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把苏派盆景壮大起来。”

  梦想有个属于自己的院子
  全年无休非遗传承难

  “做盆景的人都有个梦想,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院子,我也是。”李为民说,
  盆景是活的艺术,对环境要求很高。十几年前,他在吴中区澹台湖公园开辟了一个盆景园,里面种植了近万盆盆景,后来由于公园要拆除整体重新规划,盆景园内的所有盆景无处安置,李为民只得将宝贝搬家。他为此四处奔走,终于在木渎五峰村给自己的宝贝找到一个避风港。如今,在五峰村也两年多了,近四亩的庭院里,大大小小摆满了近万盆盆景。不过李为民仍心存担忧,万一这块地方要是有变动了,这些盆景该怎么办呢?
  “盆景在园林里可以传承,在私人这就比较困难。首先土地就是一个问题。”李为民坦言,日本好的院子,基本都是传到第五代人手里,这样盆景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进行养护。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个自己的院子,可以一直种下去。李为民现在居住在紫兰小筑,每天早上给院子里的宝贝们浇了水,出门到五峰园打理,晚上吃了饭在家里继续创作小盆景。有时候五峰园的工作没完成,就带回去晚上在家里做。一年365天,从没有休息日。“在五峰园有时候做的是粗工,浇水、拔草,回去静下心来做的都是细工,如造型之类,这个要花费的功夫大了。”
  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派盆景技艺,李为民希望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可是收个好徒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之前李为民有一个徒弟,后来因为吃不了苦放弃了。还好现在有个本地的小伙子,跟着李为民学习了一年多。“带徒弟,不仅要传承这门手艺,还要教会他们怎样生存。”李为民采取的是松散式的教学方法,院子里有土地给徒弟种植,种出来的盆景算是徒弟自己的,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多年来潜心研究小型盆景
  让盆景艺术走入千家万户

  李为民说,随着城市的变迁,养盆景的人越来越少,大盆景不适合普通老百姓在家里养,为培养大家兴趣,因此开始提倡让小盆景走进市民家中。
  “小盆景可以走入千家万户,走进百姓生活,价格上也更可以接受。”李为民说,现在人的房子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放大盆景,有时候在阳台上也就是放放小盆景,或者是放在厅堂里欣赏。
  “大盆景其实以前是不多的,最大的四个人也可以抬得动,现在有的都要用吊车了。”李为民介绍,外公周瘦鹃那个年代的盆景,是可以放在厅堂的,基本一个人是搬得动的。文人的盆景讲究精致,外公的紫兰小筑里,是有一块区域专门养小盆景。
  “大的盆景就一定好?一定值钱?这是误区。”李为民说,日本参展的盆景,最大的八十厘米。中国盆景评选也是有标准的,最大的不超过一米二。日本的盆景现在也是越来越小,在阳台上、厅堂里可以观赏。“不过盆景虽然小了,管理的要求却更高了,不像多肉类的好养活。”
  李为民做的小盆景,树高不超过20厘米。“也就是一跨。”他伸出手来形象地比喻。微型盆景不超过15厘米。小盆景一般采用组合的形式展出,五盆一组,再配上架子。价格上,也是几百到几万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