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epaper./klmyrb/html/2016-05/23/content_194110.htm,id:0 ●刘亚峰(克拉玛依日报社) 近些年来,文化界有一些观点认为:当今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城市人的生活,基本被西方现代文明所垄断,中华传统文明的味道越来越淡。 如果不仔细思考,这种观点的确很有道理—— 衣着西式服装;住居高楼大厦;行赖汽车飞机;生在产科医院;老依退休工资;娱乐k厅夜店…… 的确,这些中国城市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基本与西方现代文明合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日渐式微—— 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三个: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这三个文明起源,在五千年乃至更加悠久的历史时空当中相互交织、有机融合,形成了如彩虹般既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的灿烂景象。 在三种文明交织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文明逐渐具备了三个特性:悠久性、延续性、包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了当今世界仅存的古代文明,是这三个特性互为因果、鼎足而立的结果:因为延续,所以悠久;因为包容,所以延续;因为悠久,所以包容。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遭遇的多次浩劫中,中华文明就是依靠这三个特性或绝地反击,或东山再起,或藏根于壤。所以,中华文明以前不会、今天不会、未来也不会断绝。这些特性,以遗传密码的形式代代相传,无法撼动。 我尝试盘点一下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五个中华文明遗传密码。 一、孝道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注重善事父母。孝与不孝,甚至成为了判断人品是非最基本的准则,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诗经》有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蓄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孝”之所以被尊于“道”,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孝”只是一种仪式,其本质是对祖先的崇信和敬仰——崇信祖先泽被后世之韬略,敬仰祖先恩惠我辈之大爱。 孝道,就是中华民族感恩之心的立法! 二、粮酒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喝酒的习惯。但其他民族喝的酒,与中国人、或者是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民族(如日、韩)喝的酒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主要喝水果酿造或蒸馏的酒,中国传统的酒主要是由粮食酿造或蒸馏的酒。 用粮食酿造酒,似乎只是一种选材和工艺,有什么玄机? 诸君想一想,如果食不果腹,何来余粮酿酒?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中华文明不断壮大丰满的物质基础,就是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也是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物质文明复兴的原因所在。 三、储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储蓄的民族。近些年来,尽管受到国际上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但“按揭消费”、“分期付款”等经济生活方式只是无奈之举,“寅吃卯粮”的观念依然敌不过“量入为出”的思想。 中国人养成储蓄习惯的根源,其实是对“易”的深刻理解。 《周易》认为,天下万物是常变的。简单地说,这就是一部教人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的书。 老子将“易”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于是,“全时应忧缺时难,盈时勿忘亏时艰”的思想深入人心。“储蓄”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诞生的一种饱含“均衡”和“辩证”观点的智慧。 四、品茶 在英语中,无法用一个词组准确翻译“品茶”这个词——“drinktea”是“喝茶”的意思;“sampletea”是“尝茶”的意思。这两种译法,都无法准确诠释出“辨析、享受、回味”这些品茶的内涵——借茶品人生。 西方人似乎也有“不为解渴而饮”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大都发生在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沟通场所,杯中物的最大作用,是调节气氛的道具。如果关注了饮品,会迅速而直接地作出反应和评价:“味道不错”、“糖放多了”。 而中国人品茶,从不急于下结论。入口苦涩的,不见得没有回甘;香馥舌尖的,不一定余味绵长。 茶,中国人既喜对饮,也愿独饮。 对饮,则“品茗谈天地,赏花语人生”:这是在分享;独饮,则“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茶”:这是在省身。 中西方人在“饮”的方式上的区别,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区别如出一辙—— 西方人习惯采用“科学”的方法:分类+实验;中国人愿意领会“玄学”的精神:抽象感受,慰藉心灵,修省自身,适应环境。 五、腹幼 这里的“腹”是动词:怀抱之意。 与西方相比,中国幼儿被长辈怀抱的时间最长、机会最多。因为中国人相信,强化亲子之情,密切陪伴距离,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康而安全地成长。 这种情况的本质是“肉体之间非性关系的紧密接触”——为的是一个“亲”字。中国人发现,长期共处的两人会从外至内陆逐渐相似,直至互补遗缺,达到和谐的境界。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会有“夫妻相”,就是这个道理。 腹幼的高级阶段是教育。 西方的教育手段,以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训为主;而传统的中国教育手段,重在熏陶:这是一种德智的辐射和渗透方式,这是一种心灵上的腹幼。 虽然目前教育事业目前遇到了一些现实性的难题,但只要“腹幼”的情结不变,“熏陶”这种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方式总有一天会全面回归。 来源: 克拉玛依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