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名师

 江山携手 2016-05-25
【抛砖引玉】
  一直以来,心中非常仰慕教学大师们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有幸目睹了好几位小学语文名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采,看着他们在方寸讲台前或激情挥洒,或低声吟诵,或幽默诙谐,或斟字酌句,不仅身心倍觉轻松,更是收益良多。心底也一直在思忖: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他们的秘诀在哪里?他们的课堂魅力在何处?捧着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深入细致地解读他们的课堂,于是豁然开朗。
  本是一家浅薄之言,本着探讨交流之心,所以并不怕贻笑大方之家。

  【解读名师】

  王崧舟——诗意的课堂

  新课标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背景透析: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说法。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多地把自己的教学精力花在了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方面,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至于其它,已无暇顾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走近名师:
  王崧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由于本家的缘故,提到王崧舟,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也曾近距离聆听他的课堂教学(那是在吴江师范,他执教的课文是《威尼斯的小艇》)。那时我还刚刚走上三尺讲台,只觉得他的课堂是那样的大气、充满亲和力,却无法赏析他的课堂教学。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是和诗歌无法分开的。而且诗意语文更有其现实意义。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诗意语文部落”所组织的一次沙龙中,有一段非常精辟深刻的话很好地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急功近利,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也无情地被解析,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意蕴被残酷地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尤其一段时期政治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了思想性。因此,召唤诗意语文,就是对平庸世俗的抗争,倡扬诗意语文,就是对诗意人生的追求。”
  诗意语文是一个教学流派,国家督学成尚荣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诗意语文像是语文之镜中一次‘美丽的日出’,日出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更加灿烂的美丽当是日出后的升腾。”我一时无法全部领悟诗意语文的内涵,但诗意语文给我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他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全身洋溢诗的味道,应该是身心舒畅的,好像全身的细胞都在呼吸着诗歌的气息,那是无比惬意的事情。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

  我们来欣赏王崧舟执教的一节课。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生1:没有。
  师:对阿炳的这一段坎坷的人生,有人同情吗?
  生2:有。
  师:是你吗?
  生2:是,我同情他。
  师:可惜你没有生在阿炳的那个年代。那个世道,那个社会,对阿炳的音乐才华,有人欣赏吗?
  生3:没有。
  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生4:没有。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有着绝世才华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大屏幕出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诗意的课堂流溢着美的汁水,诗意的课堂体现了教师学生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理想,在不经意间,也切合了新课程对学生全面综合语文素养提高的理念。诗意语文,我憧憬着,向往着,学习着,追求着……

  薛法根——简约的课堂
  新课标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背景透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电教媒体、网络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课堂视野。但有些教师一味地迷信媒体,舍本求末,滥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是视听画充斥课堂(公开课教学更是如此),唯独缺少了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特别缺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感悟语言文字被媒体所代替,学生获得了视觉的美感的同时,遗漏了语文课本应该获得的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提升思维的机会。

  走近名师:
  薛发根,早就熟知他的大名,不仅因为他是我们的近邻——吴江人,还是因为他师范里的同学就是现在我的同事,更是因为我曾近距离地和他接触了三次。第一次,我们学校因为创建省级模范实验小学,他到我们学校来检查,很有幸,他走进了我的课堂,还近距离地听了他的评课。第二次,他前年应我们学校吴校长之邀到我们学校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天鹅的故事》。第三次,在甪直叶圣陶实验小学听了他执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薛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朴实、平易近人。他的课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在我们学校上课充其量所谓的现代教育媒体就是实物投影仪。到了甪直,投影仪变成了电脑里的word文挡,其余的就是一支粉笔,真是“课如其人”。媒体虽简单,但丝毫不影响课的精彩。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写的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巧妙但不繁琐的教学设计很艺术地向学生传授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丝毫没有做作之感。
  薛大师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简约的课堂去掉了许多浮华和急功近利,语文非本质的东西少了,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语文本质的东西——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据说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薛大师的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第三个境界。
  薛法根说:“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格言‘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一个连今天的幸福都不曾拥有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幸福的明天呢?而我。我们,正是掌握孩子们幸福今天和未来命运的人。”我欣赏薛大师的课堂,更欣赏他的做人。

  于永正——幽默的课堂
  新课标语:构建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
  背景透析: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评价氛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已经失去了童真、失去了趣味,我们的孩子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中度日如年。于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面临最尴尬的境地,问我们的孩子,你喜欢上语文课吗?回答喜欢者寥寥无几。不喜欢就能放弃吗?不能。因为他们知道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学不好语文就学不好其他学科。这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向学生灌输的理论。于是我们的孩子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学好它。但结果却还是让我们语文老师失望。真正学好语文的有几个?在每年高三分文理科的时候,选择文科的与选择理科的学生比例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枯燥、乏味、无聊、沉闷……几乎成了我们语文课的代名词。

  走近名师:
  于永正,属于老一辈的著名特级教师,他是徐州人。一位精神矍铄、幽默风趣的老者,这是他留给我的印象。前几年,曾去徐州观摩过他的课堂教学。几千人的大会堂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老师坐得满满的。上课前,礼堂里躁动不安,喧闹不已。但于老师一站上讲台。下面就鸦雀无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里,你能随时听到于老师幽默的话语,感受到学生轻松积极的学习状态,更能从老师们开心的笑声中感受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的魅力。

  我们来欣赏于老师上课的一些片段。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样的片段,在于老师的课堂里唾手可得。在教《在仙台》,一个学生问:“老师,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怎么便‘尊为胶菜’?您不是说,胶州出的大白菜才叫胶菜,才有名的吗?”“嗨!冒牌货吗!不然,为什么要‘打假’呀!可见,那时就有假冒伪劣商品。”接着是一片笑声。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于老师还说:“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于老师再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于老师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把他的幽默融入了课堂评价中,于老师幽默中融入了他高深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把他对学生人文的关爱融合在他的幽默中……

  贾志敏——语感的课堂
  新课标语: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背景透析:对于语文性质的界定一直以来就是各位语文教学专家争论的热点,也是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感尴尬的。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呼声一度声嚣尘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度成为小学语文课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那时,课堂上没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敢想象的。随着新课程的春风劲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被推倒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重感悟,重体验,重在体悟文本的人文内涵又得到许多一线语文老师的宠爱。语文学科中“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尽崎岖和波折,拨乱反正,工具性人文性的辨证地统一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完美境界。

  走近名师:
  了解贾志敏,是从《贾老师教作文》开始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贾老师教作文》曾通过电视媒体风靡小学语文教学界,这也是我从前辈老师那儿听说的。后来也有幸看了一些他的录像片,很遗憾没能亲眼目睹他的风采。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为什么贾老师的作文教学受到我们小语界同行的关爱和注目呢?……贾老师教学艺术之根,我认为就是那种精深的语感教学艺术。”周一贯还说:“在语文学科中,我们要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必须要以语言性为基础。而语言性的提升、落实都离不开语感的培养。所以我始终认为贾老师的教学艺术,瞄准的是以语感为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本身的语感就应该是出类拔萃的。贾老师被成为小学语文界的“语言大师”,他有超强的语感,有例为证。有一次,课堂上一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就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听课的老师都领悟不过来,心里直犯嘀咕:这句话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听课的老师不由得不佩服贾老师的敏锐的语言捕捉能力。没有超强的语感是无法做到的。
  假如学生从小就能在这样严格的、正确的、敏锐的、强烈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怎么能不提高呢?贾老师说:“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或许贾老师的作文课有人不认同,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再去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否背离了新课程的宗旨。作文就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在新课程人文性被某些教师推崇到“圣坛”级别的时候,再谈“工具性”的重要性,无疑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假如孩子连正确的表达到无法做到的话,怎样才能畅所欲言呢?新课程实施到今天,我们不是经常发现孩子的作文中个性、思想、灵光凸现了,但是否让我们遗憾的是他们的表达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呢?这是否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语感训练的结果呢?

  我欣赏贾老师,欣赏他曾经风靡一时的作文课,欣赏他作文课上的教学风采。

  【心灵感悟】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
  2、《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10期,作者:薛法根
  3、《培养语感,一条遵循语文教学本质的道路——谈贾志敏老师语文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1期,作者:周一贯
  4、《让课堂充满活力》《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10期,作者:贾志敏
  5、《全然进入“人曲合一”的境界——〈二泉映月〉课堂教学实录》作者:王崧舟
  6、《于永正教育格言诠释录》作者:于永正
  7、《幽默——于永正教海漫记》作者:于永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