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穿越君(微信公号读史特约作家)
这天夜里,与往常一样,喜欢历史且喜欢做梦,但不愿意从梦中走出来的小穿又开始做梦了。别提那个美了,今天早上还来了个一柱擎天,嘴角向上仰着,就没有拉下来。
一觉醒来,小穿不知道是真的醒了还是在梦中醒了。总之,他还真不愿意醒来,因为梦中正是大婚之日,面前的美女年方十八,妙龄如花,简直是美若天仙,正是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对象。
在高朋满座的酒宴中,突然有一人举起酒杯高声吟唱:“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小穿抬头一看居然认出了这个人,苏轼,与书本上一样,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扇、一胡、一顶帽。同桌的还有几个人,好像也有印象,错乱不堪,柳永、宋祁、晏几道,分不清面孔了。
或许是喝多了,小穿觉得自己脚下像踩棉花一样,轻飘飘的,眼中的人影开始变化,一个肩膀两个脑袋,三个脑袋,开始分不清了。
也不知又过了多久,小穿在别人的搀扶下缓缓的走进了洞房。当然,年轻气盛,喜欢胡思乱想的小穿肯定不会让自己在这关键时刻的桥段断片,因为此种场景早已在他的梦中出现过多次……小穿心里一阵窃喜,感觉有点猥琐。当然,这里就不展开说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说多了都是人家私密事,不可公开评说,侵犯人家的隐私权,不好哦。
不知道小穿是不是真的断片了,直到第二天中午醒来,仍然觉得头昏脑胀,浑身乏力,手脚也不太灵光。此时,酒醒的小穿突然想起了席间的那句话:“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于是,小穿首先想到的是镜子,看了一圈,目光落到了一个古朴、精致、典雅、枣红色的梳妆台上。立马走上前去,小穿,惊呆了,赫然一个老头,且鹤发髯须。
完了,小先心想,这下真的穿越了,自己变成一个糟老头,且是苏轼的年代,应该是737年前的宋朝了。
宋朝(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18帝,享319年。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宋太祖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剥夺武将兵权,至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治世。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迅速发展,政治比较开明。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接受现实吧,小穿又咬了咬自己的手指,哎呀,妈呀,还真疼啊。往事一幕幕涌向小穿的脑袋。
哇,我居然是大宋稍有名气的张先,居然,文采横溢,才高八斗。忘却了八旬老人的身体,也许是酒醒了,张先的记忆断断续续的出现了,小穿又开始飘飘然了。
发现自己居然是举人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吧,还曾有过不大不小的官位,这使小穿兴奋不已。
提到举人,小穿先帮大家捋一捋古代的“高考”制度。
我国可是考试大国,考试制度历时2000多年,相比,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毛毛雨。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公务员”的一种方式,可上溯到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继位后,为了百年基业,万世千秋,他考虑了如何管理国家,使国家更加强盛,百姓更加富裕,且夯实自己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实力。
于是,刘彻就下诏,让全国有见识有学问有名望的人进献国策,他亲自接见,选择“贤良之士”。
董仲舒献上了“三策”,史称“天人三策”被他看中。
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国策”:培养、选拔儒学之士,建太学、举贤良。太学,就是把对儒家经书有成就的人,集中在一起培养,成为朝廷官员的人才贮备;举贤良,是由地方向朝廷推荐德(孝、廉之士)才(熟知儒家经典)兼备的人才。初步被选中的人,叫秀才。
秀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等设为举士科目,后废除。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成为一种称呼。
这种“选拔制度”成了平民当官的唯一途径。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举荐权多掌握在皇亲国戚、名门望族的手中,于是,举荐变成王公大人的一种权力与专利,选拔已名存实亡。
为了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5年开创了“科举”制度,成了一种选拔官员最有效的方式。考试内容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策略论文,分了若干科,所以叫科举;又因为考取的人就可以做官,所以,考取的人称为“进士”。
杨坚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建立的政治统一,维持了几个世纪,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被尊崇为“圣人可汗”。使人民免受战争之苦。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契,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流芳千古。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开皇盛世”。
作为招揽天下英豪的一种有效方法!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喜欢“科举制度”,于是,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进士以诗词歌赋为主,明经多为帖经,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让考试者填充,也就是填空;墨义是对经文经义的考核,属于解答题类型。
到了女皇武则天的时候,科举制又增添了两个新内容:皇帝在大殿上亲自策问,被称为殿试,最有名的一次,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另外她还开设武举,由兵部主考,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科举制度到了宋朝,已日趋公开、公正、公平。
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除进士、明经外,基本取消。
采用全部“闭卷考试”,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点子,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另外,中进士后,即可授官,所以,宋代官员中,舞文弄墨、风流倜傥者很多。
我张先便是其中一位,“朝为白衣,暮为宰相”已不是梦想。如果没有科举制,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欧阳修、范中淹、包拯、王安石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
这时,录取人数增多了,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王安石执政变法后,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把《易经》《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成为必读之书。开始由才高八斗向雄才伟略转变。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2000字以内。
大元朝的时候,开始,科举曾被废,在游牧民族人的心中,只会舞文弄墨的读书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卵用!
但随着政权的汉化,慢慢又恢复了科举,不过,以朱熹所注的“四书”代替了“大经、兼经”。
出身贫苦的明太祖朱元璋觉得,寒门学子,贫困地区的娃娃都不懂高深莫测“五经”,估计连懂五经的老师也请不起。所以朱元璋很赞赏朱熹的“四书”降低门槛,浅显易懂。
四书:《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明朝才到了我们在电视剧里常看到的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才子唐伯虎,就是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乡试后的举人在京城参加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的当年举行,所有贡士都参加,由皇帝亲自考试,只考时政国策一道,由皇帝选出三甲。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三甲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因为是皇帝主考,所以出贡后参加殿试者皆称“天子门生”。
我们今天的高考,上了大学,也就算是当了秀才,有了参加乡试的机会,今天的“高考状元”距离皇榜“金榜题名”进士还有十万八千里,只是有了可以考取官员的通行证而已,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
这时,小穿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肚子里有这么多墨水了,进士不灌墨水是造不出来的。小穿也真庆幸张先小时候能喝进去墨水,否则,哪来如此美好的回忆。
张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父亲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耳濡目染,得到父亲的真传,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如愿以偿,谋到了不大不小的官职,舒舒服服,幸幸福福一辈子。
张先为宋初婉约派风格的代表,才气不大,所胜者在情。内容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偏于纤巧冶艳,对情致心理的体察十分细腻,而刻画又极其生动。早年以小令与晏殊、欧阳修齐名,后又写慢词和柳永齐名。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尤其是小令很有风致。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留195首经典诗词于世人,脍炙人口。

《一丛花令》一首又映入小穿的眼帘:流传至今,年轻时私会于湖中阁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是那么的甜蜜、纯洁。自己为了与恋人相见, 每当夜深人静,偷偷划船而去,姑娘悄悄放下梯子,然后上楼,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是真的不忍心离别。
伤高怀远几时穷?
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
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嘶渐遥,征尘不断,
何处认郎踪。
双莺池沼水溶溶。
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
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
犹解嫁东风。
翻译:登上高阁眺望远方,怀念远在天边的情郎,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能了结?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分离的愁苦正像那纷纷乱乱的柳丝,更有那东街上飘飞的白絮,令人心烦意乱。想当初,心上人骑着马儿渐渐远去,一路上尘土飞扬,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的行迹!
池塘中春水溶溶,并头的鸳鸯在纵情嬉戏,池南池北,小船儿悠然往返。遥想往昔,心上人登上楼梯,黄昏后,我们在画楼中相偎相依。看如今景物依旧,还是那弯斜月,还是旧日的帘栊。细细品味,离愁别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懂得及时嫁给东风。
再想想苏轼他们给的评价,小穿不禁又沾沾自喜,居然800年后,还会有人提起。看来小穿的情书之精、情圣之名也非一日之功啊。
外号张三中赞誉由来于行香子:
舞雪歌云。闲淡妆匀。
蓝溪水、深染轻裙。
酒香醺脸,粉色生春。
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
月桥边、青柳朱门。
断钟残角,又送黄昏。
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外号张三影赞誉来源于《天仙子》《归朝欢》《剪牡丹》:
《天 仙 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归朝欢·双调》
声转辘轳闻露井。
晓引银瓶牵素绠。
西圆人语夜来风,
丛英飘坠红成径。
宝猊烟未冷。
莲台香蜡残痕凝。
等身金,谁能得意,
买此好光景。
粉落轻妆红玉莹。
月枕横钗云坠领。
有情无物不双栖,
文禽只合常交颈。
昼长欢岂定。
争如翻作春宵永。
日曈昽,娇柔懒起,
帘押残花影。
《剪牡丹》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
素色溶漾都净。
柔柳摇摇,
坠轻絮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
修巾薄袂,
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
泊烟渚春暝。
采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
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上妆面,
花艳媚相并。
重听。
汉妃一曲,
江空月静。
又一日,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一众好友相约泛舟西湖,览美景、阅美女,不甚快哉。
忽见一大船由远及近,几人不约而同,望向船上的美女: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由于太过于专注,以致于大船从小舟旁疾驰而过,溅起阵阵水花,初夏的湖水瞬间洒满了小舟,一阵凉意震颤了全身。
小穿突然间睁开了眼睛,看见愤怒的女友拿着空空的水杯大声喝道:“都几点了,还在做美梦,赶快起来,上班要迟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