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察故事 | 10年解剖上千具尸体 这位法医要还家属真相

 skysun000001 2016-05-25

南宋法医学家宋慈被誉为“法医学之父”,开创了“法医鉴定学”,曾为不少亡者伸冤。而在宝安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法医董志涛也干着跟宋慈一样的工作,让尸体“说话”,为破获案件提供证据,还家属真相。



 

法医董志涛正在分析采集的案件样本。 


虽然不曾亲手抓捕罪犯,但在第一现场上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董志涛从事法医工作的10年时间里,他解剖过上千具尸体,检验过上万例的活体验伤。“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让任何凶手逍遥法外,法医是离真相最近的一群人。”且听董志涛娓娓道来在老百姓眼中这种神秘且带着些许恐怖色彩的职业——法医。


 


一波三折


为何从事这个行业


出生于辽宁沈阳的董志涛从小便对警察这份职业有着美好的憧憬,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游戏时最喜欢当的也是警察。高考填志愿时,他一心奔着报考警察去,但无奈的是现实给他以重重的一击。因为被近视这个身体条件所限制,他从报考名单上被刷了下来。而在这之前,他还多方打听,希望通过激光手术治好近视以圆自己的警察梦,可苦于当时激光手术的技术条件还不成熟,只好作罢。


阴差阳错下,董志涛报考了辽宁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这句话用在董志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医学院上学的日子里,他无意中看到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招考法医专业的招生简章。“法医也是警种之一,也能缉拿犯人,也能破案!”拿到招生简章的那一刻,当时还是腼腆大男孩的董志涛一蹦三尺高,二话不说便报考了。“第一次感受到我离‘警察’这个职业是那么的近”。


从医生到法医的转型,让董志涛如愿地当上了警察。毕业后,他一心想到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工作,但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父母亲都是军工厂工人,传统观念重,我又是独子,他们自然不愿意我跑那么远。”董志涛说,但无论家人如何软磨硬泡,他从来都没有动摇过。2005年,带着满腔热情的董志涛来到了宝安公安分局报到,先在南沙派出所干了一年便来到宝安刑警大队技术中队,干起自己的本行——法医,一干便是10个年头。

水库浮尸


第一次出现场


“第一次出现场,不由地发怵,毕竟是第一次‘实操’,以往在学校都是‘模拟’。”法医的工作大多跟着命案走,董志涛清楚地记得在他到宝安刑警大队技术中队报到的第二天,他就被通知出现场了。


那天,雷雨交加,石岩一个偏僻的环山水库里发现一具尸体,死者死因和死亡性质都不详。董志涛拎着两个重达十几斤的工具箱,跟着师傅岳红星踩着泥路,翻过山头,走了大半个小时才到达事发现场。雨急风大,高度腐败的尸体已经从水库里被捞起放置在岸边,远远地便飘来一阵恶臭。董志涛打了个冷战,泛起了胃酸,不由得想呕吐。当时,他甚至怀疑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份又脏又臭的工作。


到达现场后,其他工作人员都站得远远的,只有董志涛和师傅开始搭档干活。第一次出现场,师傅便要求董志涛独立完成尸体解剖工作。董志涛仔细检查皮肤上是否有伤痕,像鼻腔、口腔也不能落下,甚至手指甲、脚趾甲里的污垢也要看清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确定死因,为侦查提供证据、方向。雨越下越大,董志涛蹲在岸边作业,手和脚止不住地抖动着。虽然现场弥漫着刺激的恶臭气味,但他并没有戴口罩,他解释道:“那样会掩盖现场的气味,无法得出准确的判断。”在一个多小时后,董志涛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解剖工作。


“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是自杀还是他杀?”现场,工作人员围了上来,开起了现场会,围着董志涛和他的师傅不停发问。“那一刻,我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是离真相最近的人,自豪感油然而生。”董志涛此前对自己所选择从事工作的怀疑早已烟消云散,湿漉漉的衣服早已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真相背后


需要毅力与坚持


第一次出现场的经历让董志涛触动至深,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做好法医这份工作的决心。


法医的日常工作除了鉴定死者死因外,还承担着伤者的损伤鉴定工作。


“每一例命案的背后都是一个破碎家庭,干好法医这个工作,不仅压力大,还需要毅力。”董志涛说,干法医的这10年时间里,他要求自己在每一次的工作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不让任何一个死者蒙冤。


董志涛在家庭中扮演着儿子、丈夫、父亲不同的角色,现场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他明白失去家人的痛苦,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加认真细致,不能犯一丝一毫的错误。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开始作业前,都要跟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获得家属的信任。


董志涛的家人对他的工作十分支持,妻子傅丽君毅然辞去了老家重点医院医生的工作,跟随他一起来到深圳发展。刚到深圳时,夫妻俩带着刚刚满月的孩子挤在一间只有四五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日子虽艰苦却也很甜蜜。在家庭中,董志涛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暖男”,他会帮妻子干家务活,会辅导孩子做作业。但他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我还不算一个合格的丈夫、父亲,我还要努力。”




文字记者 | 罗裕昭

摄影记者 | 李立治

编  辑丨刘安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