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江湖已远,传说落幕|第一解读

 灯下听雨 2016-05-25

前几年很流行一篇声称为杨绛所写的《一百岁感言》。这篇心灵鸡汤式文字虽然是假的,但其中一些内容确实是摘自《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比如这句:“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而今天证实杨绛去世,离她的百岁生日已过去了五年。

其实对86岁失去唯一的女儿,87岁失去一生的伴侣的杨绛而言,离去并非是一件坏事。真正感到惋惜痛悼的是我们这些无关的人和我们这个时代。

当我们还在为生活奔波,为买房发愁,为如何在这个世界奋斗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保证自己的精神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的时候,在我们觍颜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或是看着其他可称为知识分子的人为科研基金、项目基金、配偶工作等等焦头烂额的时候,杨绛与钱锺书就是知识分子理想中圆满的人生范本。他们出身名门,天资聪颖,在最美好的年纪里遇上了一位不仅门当户对,学识才华相当而且还灵魂契合的终身伴侣,有一个敏慧的女儿,一生几乎不用为稻粱谋,所有的时间都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和家庭。

而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钱锺书博闻强识,《管锥编》全书一百三十余万字,论述古典文学问题,随意摘取中、英、法各种语言资料,犹如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小说方面《围城》至今在各大网店年度畅销小说榜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杨绛则在其他语言上更为用功,长期致力于翻译,《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此书还经过钱锺书校订)至今都是公认的经典译本,《洗澡》、《我们仨》也分别是各自出版社的当家图书之一。从杨绛出生到现在,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社会起起落落,连语言和文字都变换了一个模样,风起云涌中惟有经典与作者永生,而哪一个真正有追求的知识分子不期盼这样的永生?

不过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是他们才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杨绛与钱锺书一直与学界和文学界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我们甚至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一位著名的文人或学者是钱锺书还是杨绛的毫无保留的挚友。他们本可以在学界呼风唤雨,但是却近乎顽固地选择了独善其身。晚年的杨绛不为人签名,不轻易与人合照,也几乎不接受采访,全部的心声靠每天坚持的写作来表露,却愿意以一元钱卖出自己和钱锺书收藏的《复堂师友手札菁华》的版权,然后再全部无偿捐赠给博物馆。清高自持是她和钱锺书毕生的作风。

钱锺书曾写过一首《玉泉山同绛》,是超级宅男的他难得留下的旅途心事,却正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

欲息人天籁,都沉车马音。

风铃呶忽语,午塔闲无阴。

久坐槛生暖,忘言意转深。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

斯世已远,斯人已逝!我们不说一个时代已经落幕,我们只说,明朝长路,我们可还期盼得到这样的两人?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