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高山仙人掌 2016-05-25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灵隐寺济公殿壁画

   灵隐古刹,简短朴素的灵隐寺济公殿壁画完工仪式在此举行。殿内,18幅3米高、总长50多米,以济公生平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静静地迎候游人观赏。
   谈及壁画,首先跃入脑海的往往是敦煌莫高窟等壁画遗存。但在专家看来,盛于唐宋的中国壁画,创作的传统今已面临“断层”,特别是南方的壁画在寺院中几无所存。壁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难脱“补壁”的从属地位,灵隐寺济公殿壁画创作,正是将恢复和传承南方壁画传统作为探索的目标。其创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林海钟和他的学生们。以南宋绘画为专业方向的林海钟,与壁画研究结缘已有20余年。吴道子等绘画大家创作壁画的辉煌年代,令他向往。最近两年多,除了在校授课以外,林海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济公殿壁画创作中,如“苦行僧”般求索。“这并不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却在细小和慢工中,延续传统文化的脉络。如何体现中国南方壁画的风格定位与特色?在林海钟看来,烟雨江南本身就如一幅墨色氤氲的水墨山水画,南方壁画更应延续文人画那水墨简淡的审美意味。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言:“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飏,不待空青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林海钟在济公殿壁画创作中,有意识地把色彩基调定在水墨为主,用色谨慎。欣赏济公殿壁画,完全打破了印象中壁画色彩浓烈、富丽堂皇的风格定势。水墨壁画沉静古朴、悠远典雅之感,也恰好契合禅堂的氛围。
    在南方气候条件下,创作壁画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南方空气潮湿,创作壁画所用的泥料和木材受潮容易变形、剥落,这也是南方古代壁画保存不如北方完好的原因之一。林海钟和学生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求教,又赴与杭州气候、地理条件相仿的日本京都、奈良考察建筑古迹,学习传统的壁画制作方法。用了近一年时间,方才选定适宜的泥料和木材。现在济公殿壁画土黄色的底色,正是选用敦煌泥料的色彩,采集自敦煌大泉河河底的淤泥。木材则选用了传统榫卯结构的老木材。光是绘画之前打底的“地仗”工作,就涂了6到8层,每一层所用材料都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接近传统创作手法,让壁画更有表现力、保存更长久。
   如今,林海钟觉得,自己已绘制完济公殿壁画,而其余的部分,要交由时间去检验和完成。南方潮湿的天气、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都是影响壁画保存的重要因素。“现在完成的,只是一个雏形,我们要用十年时间来观察它材料、颜色、墨色的变化,再作修补,再继续研发工具和材料。”续接壁画创作传统的路上,林海钟希望有更多同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