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学习方法(5)

 教育繁星 2016-05-25

一、学语文要多读书

学习语文不是一个单一地掌握某技能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平日多读书,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期间,少不了刻苦,离不开勤奋。

首先,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生疏的字,不明白的词,弄明白以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以后复习。日积月累,我们的基础知识会日趋扎实。切不要忽视这个基本的工作,它是我们学习语文关键的一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考试遇到各种基础知识题目时,我们便能应付自如,对待阅读类题目,心中也会有更大的把握。

其次,在平日我们要多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多积累一些新颖的观点。这样,在考场作文时,我们便会左右逢源,一气呵成。看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便将它记下来,背熟。到写作的时候,我便会在事物的形容、事件的叙述、场面的描绘、选择词汇方面游刃有余,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所想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平时,我们见到一些事情或读到某篇文章有新颖的观点,可以记下来,说不定考场上就会用到,况且这也有助于我们思维的培养。

二、学语文重在能力培养

高考是为国家选拔有能力的人才。作为选拔性的考试,高考的题目千变万化,且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高考所要考查的记忆能力、语言感受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就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宗”,在学习中进行知识迁移,在迁移中提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就要联想与其相关的知识或相联系的课内知识,对两者进行比较,归纳异同。这样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把课内外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虽然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一定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去提高能力,要多动笔多动脑,多接触不同类型的题目,做到“处变不惊”。练习一定要有的放矢,有侧重点,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争取事半功倍。老师提到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性的内容要多做练习。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一定要集中精力把它拿下来。例如,病句分析与作文是你的弱项,你就要多做这些方面的练习。每次测验与练习中出现的病句题目都要反复琢磨多遍,从中体验语感,寻找解题规律。而每次练习的作文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不论大小作文,都要找老师批改,从批改中找出写作的不足,寻找写作的规律。学习写作,从审题、构思到遣词造句等,都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先是模仿典范的文章,打好写作基础,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创新,摸索出自己的写作定式。这写作定式并不是写法固定、思路停滞,而是拥有活跃的思路,丰富的内容,且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不单是作文,学习其他知识也是一样,要多做练习,多从实践中吸取教训,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三、语文复习中归纳法的妙用

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语文学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

1、整理笔记的方法。复习课本要按着一定的步骤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按课题、文学常识、生字、解词、文章结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及学习重点、难点等来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全课的知识内容,做到对本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本单元或本学期的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这种归纳,实际是打破了课文的界限,把对知识的总结纳入了知识体系的轨道,更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特点及知识联系的把握。

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可以按时间(朝代)顺序对各时代作家作品常识进行归纳;也可以按照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的顺序对不同层次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

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

四、熟练掌握语文复习的三大策略

1、温故知新,查漏补缺。通过一次次的考试锤炼,每个同学都对自己有了一个基本估计。临近高考之际,考生应该将近几个月来所做的专项及综合练习及时拿出来巩固消化,查漏补缺,看看自己哪部分内容还没有完全吃透,重点复习自己经常出错的部分,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照《考试说明》,逐项检查自己哪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哪些能力还有不足。找到自己的不足立即进行弥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做单项强化训练,回顾近几年来的同类高考试题,然后再做一些最新模拟试卷中的同类考题,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瞄准变化,主攻热(难)点。具体说有四大堡垒,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熟语”、“古诗鉴赏主观题”、“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攻克了这四大堡垒,就等于打下了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这一板块的半壁江山。其中,文言文及古诗文鉴赏是大多数考生的老大难问题,最后一阶段要集中火力猛攻。近十年考的都是纪传体的文章,内容多是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维护统一,或者讴歌某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因此,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文言文,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只有真正读懂了文言文,培养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熟悉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技巧,才能答好考题。

3、盘活内存,强化记忆。不少考生有记日记和写随笔的良好习惯,更有不少考生3年来摘录了大量文质俱佳的美文,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考试资源,在临考前要将这些“内存”盘活、激活,“重温旧梦”,搜索可用的写作素材,以便寻找可资创新的契机,可以借鉴的鲜活的素材。“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背诵名句名篇”等考点,这些识记性的内容正是绝大多数考生考前得分的增长点,考生在最后一个月中只要每天坚持挤出一刻钟的时间,突出重点,分类记忆,特别是名句,一定要记准、记牢,特别注意其中容易写错的同音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