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通释之“知不知”章

 願隨身 2016-05-25


帛书《老子》通释之“知不知”章

 

                                   “知不知”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此为帛书甲本的文字。帛书乙本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帛书乙本与世传本的文字在后半部分有区别,但文义很接近,其与帛书甲本的文字区别仅在一个字上,那就是帛书甲本为“不知不知”而乙本和世传本都为“不知知”。尽管“不知知”的版本众多,但我认为还是帛书甲本的文字,也就是“不知不知”,才符合《老子》的原意。

首先,从我们正常的论说和思维逻辑上,当我们要对一个事情进行讨论时,我们会就这个事情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思考。正常的思维过程是:“我能如何,将怎样;我不能如何,将怎样。”而不会说:“我能如何,将怎样,我不能不如何,将怎样”。因为从逻辑角度来说,双重否定就是肯定,“能如何”与“不能不如何”是等价的。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矛盾,历史上以世传本为据的注家们在注释此句时都引入了诸多的附加概念或将词性进行了修改。比如将“不知知”的后一个“知”释为自以为知道,当动词用;又如苏辙把“知不知”理解为“知而不知”,把“不知知”理解为“既知而存知”;还有的把“不知知”翻译为“其实不知,却装出知的样子。”之所以译文如此花样不断,而相互之间又都无法证明对方的错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们所依据的版本本身的逻辑缺陷。

其次,从文章的脉络的角度来说,各注家大体都认为此章老子是在说人要有自知之明,有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味道。这样则使得本章与前后各章失去了联系。

在上一章的注释中,我曾提到,上一章作为反论“治道”的引子,老子表达了那些对于“吾言”(也就是“圣人”的主张)“无知”的侯王的提醒。而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就会发现,这章老子是在告诉那些侯王“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就是“不知不知”的那些侯王,有病!而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无知,从而能够改变无知的状况,这病就有救了。而后面的章节则是列举了病的一些显著症状,并开出了药方,以便能让这些侯王“不病”。

这样看下来,《老子》的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所以,我认为此处帛书甲本的“不知不知”是正确的。其中后一个“不知”实际是延续前章的“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中的“无知”的意思,也就是对治国之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如此解,则全文顺畅,无须再增加任何的额外的概念和条件,而以前的那些注释,貌似深刻玄虚,实为“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剃刀原理是说,当两种说法都能解释相同的事实时,应该相信假设少的那个。)

对于此章的文字,还须对几个“病”字略加分析:

病:《说文》“疾加也。”也就是现在说的大病,重病。我认为结合文义理解为“严重的问题”较合适。(病矣,不病)

对于“病病”中的前一个“病”字,显然是动词,当取其“担心、忧虑”义。意译为“保持着警惕”

另:对于“尚”,大多解为很好,我取该字的名词词性的“尊崇”义以与下文的“病”词性相对,但翻译时意译为“这是值得肯定的”

此章可通译为:

知道自己(对于合于“道”的治道)有所不知,这是值得肯定的;不知道自己(对于合于“道”的治道)的无知,则是很严重的问题。圣人之所以没有如此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他们总是对此严重的问题保持着警惕,所以他们才不会出现这类严重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