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饿为虑,不知不饥不寒之虑为更甚。一般人都只知道名誉和官职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没有官职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一般人只知道饥饿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情,却不知道那些不愁衣食的达官贵人,他们那种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人们追求财富显贵而使生活过得更好些是很现实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忘却自身原修养。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烦恼。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了一首“好了歌”说明了世俗心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归田园,因为他讨厌官场倾轧,权势的人,成为千古美谈。从这种寻求内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来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可羡慕的,安贫乐道未尝不好?快乐可以很简单,在乎明月清风之间,在于劳动后树荫下的小憩里。 “竹林名士号七贤,魏晋清谈说三玄”,“群豕既来且同饮,唯公亲知乐管弦”。古人尚能如此潇洒自如,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呢?需知,我们的生活除了金钱除了权力还有许多东西。当我们为挣钱忙得焦头烂额甚至脸顾不上洗饭顾不上吃时,为什么不一把甩开,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欣赏一下路边无名的小草;当我们老也猜不透上司的想法时,为什么不干脆放下它,然后回家看看父母? 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但真能做到这样却很困难。生活中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如果能尽量减少欲望、淡泊名利,即使做不到心静如水,但也能给自己增添一份洒脱,给人生增添一份真趣。 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钩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论语》里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会少一些痛苦呢? 哲人说:“当官为民,有钱没钱,其实都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儿。一切都随时空的转移,个人的条件为依据。”功名利禄不必刻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虚有官禄。“芝麻绿豆”一个,身怀绝技,照样誉满全球,悠哉快哉! 但是,“人是贱坯子”,没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没奔头,还得要追求。功名利禄到手了,“七品”的还想闹个“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馋“三品”。于是就得巴结,拼命地巴结,只在“品”级上巴结,结果“人品”是巴结一级少一品,到头来累得精疲力竭。仔细品味品味,竟不知道人生是个啥滋味,一辈子不曾享受过真人生,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真累”! 在功名利禄之上,“难得糊涂”,一切顺其自然,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得则得,不能得不争;当得没得,不急不恼,不该得,得了,也不要,这才叫聪明人,活得轻松,悟得透彻。 人总是会说活得很累。细究起来,生活中的累,除了体力之累,还有精神之累,欲望之累。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 其实,从生活的价值来说,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虐待这百岁年华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则在富在贫,皆足安心。
感悟:老人言让人心旷神怡,好似在宁静悠远、暗香浮动的深夜里,和一位来自古代的雅士高谈阔论,享受着一种如遇知己的喜悦之情以及言无不尽的幸福之感。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淡泊寡欲、韬光养晦,还要懂得方圆有度的处世哲学。老人言智慧超群,靠的是他人生的深晦和超然的理解,以及充满睿智而富有涵养的交际艺术。老人言侧重为人谦虚、豁达、淡泊以及处世的技巧...... 文/单眼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