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通释之“将欲翕之”章

 願隨身 2016-05-26


帛书《老子》通释之“将欲翕之”章

 

“将欲翕之”章

 

 

将欲翕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终于解到这一章,这种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情被我压制了很久,这一章一直被错解为阴谋、权术的代表,而且“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还作为成语流传至今。但《老子》的本意确实如此吗?如此理解老子从逻辑和全篇整体立意及思想主旨上的矛盾显而易见,且从文字训诂角度亦没有可靠证据。

 

将欲翕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

前面四句,一般都解释为一种权谋。这种解释源自《韩非子.喻老》。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权术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其用《喻老》之名借《老子》以自重,将《老子》中的这四句话比喻为权谋之术以为其所用,从他的角度可以理解。况其明说是“喻”而非“解”,但后世研究《老子》的人绝大多数仍都沿用了韩非的这种解释则令人费解。从内容和逻辑上来看,这样的解释却与本章最后两句不不一致,而且与《老子》全书的思想很不合拍。

问题首先出在对世传本的“固”字的训释上。

在以《老子》此章为阴谋论的注释中都将“固”解释为暂且、姑且、先要之意。而此义项在先秦古文的例证中却只能以此章为依据,属于循环论证,难以为信。

固照字面上直译是“原本”、“本来”、“以前一向”之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帛书甲、乙本“固”均为“古”字。

古:《说文》:“古,故也。故,使为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备于古。”这明确的提示我们,“古”是表原因,从这一点上,与“固”的字面本意是一致的。所以,将“固”解为表手段、方法的姑且、先要之意是明显的曲解。

因此,上四句的“将欲如何,必古如何”绝对不是“想要如何,就先要如何(此如何为前如何的对立面,实际为不如何)。”的阴谋权术。而是“(一个事物)将要如何,则必定是因为它已经过于不如何。”的揭示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此亦正与本部分形而上学论道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相一致。

微:微者,隐也。“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明:明智,睿智。

微明:隐而不现之睿智。也就是知道这种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的内在规律的睿智。

 此段可通译为:

将要收敛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张扬的;将要削弱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强盛的;将要离去的必定是本来相与的;将要剥夺的,必定是本来太多给予的;这就叫做“微明”(隐而不现之睿智)

 

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此处的转折延续了《老子》行文的一贯风格。上句是从普遍规律的角度进行阐述,其中也提到了弱与强的关系,一个事物将要柔弱了则必定是因为它过于强盛。此处则是从治道的角度进行议论。

历来对于此三句的解释多为自说自话,很难体现出他们之间的论说逻辑。

我理解:从“邦利器不可以视人”句我们可以认定,此处是在说邦国或者说侯王如何对待民众,或者说此处是从侯王与民众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的。如此则不难理解“鱼不脱于渊”了,这句话的表达内容我们甚至直到现在仍在频繁的使用,那就是“鱼儿离不开开水”这是热带鱼,是“鱼儿离不开水”,就如我们现在常讲的我党与人民是鱼水关系(当然,不能只与女人民保持鱼水之欢的关系)。而当我们在侯王与民众的关系层面来理解柔弱与强的辩证关系时,我们就完全可以就《老子》此章中的“柔弱胜强”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柔弱胜强”是说侯王对于民众的态度,采取柔弱处下的原则要胜于采取强横为上。因为,老子说,侯王和民众就如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侯王对民众强势了,势必造成民众的背离,如此,侯王的强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这一侯王最终孤弱无助的结果,就像前面说的“将欲弱之,必古强之。”的辩证关系。

如此理解,则此章上下文“混而为一”。

对于“邦利器不可以视人”句,以往的注释多从阴谋论来解,显然文理不合、逻辑失调。

利器:有锋利的武器、精良的工具义,亦有兵权义,后引申为杰出的才能。我认为,此处当把这些义项结合起来得出一个相对抽象的集合概念,意译为“强势工具”可能还算合适。这样,即可表兵权、军队这些国家的强势机构,又有对应于才能的强势思想、方法的含义,还能够与前文的“柔弱胜强”相呼应。

帛书为:“邦利器不可以视人。”通行本改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很多注家径直将“视”通为“示”,训作“显示”,用在此处显然是个黑社会老大的鲜明写照。

视:有治理、处理、看管意。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病,不视事。”,此处显然老子是取其贬义,所以我意译为“对付”。

人:有 民,百姓义。如:《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彊奪之地。奪之人者臣諸侯,奪之與者友諸侯,奪之地者敵諸侯。”

此段可通译为:

侯王对于民众所抱有的态度应当是柔弱,这一态度胜过刚强,(因为侯王和民众就如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侯王对民众强势了,势必造成民众的背离如此,侯王的强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这一侯王最终孤弱无助的结果。)。国家的强势工具不是用来对付民众的。

 

此部分内容,由帛书反映出的老子原意为守弱则能不争,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不争则能因循自然,因循自然则能使天下“自正”,故柔弱可为安邦安身之本。

帛书前四句用辩证实例引出“柔弱胜强”,接着以“鱼不可脱于渊”为例,从正面证实此观点,最后以“邦利器”为反证提出具体要求。所以帛书在文字和内容上都是有逻辑的,一致的。

世传本的问题在于:在上文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后,接着在下文宣传国家暴力工具,宣传通过搞阴谋达到主宰天下的目的,这样使《老子》自己否定自己,站在了贯穿《老子》全文的因循自然、持静守弱、无为而治的基本思想的对立面。

 

 

本章可通译为:

将要收敛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张扬的;将要削弱的,必定是本来过于强盛的;将要离去的必定是本来相与的;将要剥夺的,必定是本来太多给予的;这就叫做“微明”(隐而不现之睿智)。侯王对于民众所抱有的态度应当是柔弱,这一态度胜过刚强,(因为侯王和民众就如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侯王对民众强势了,势必造成民众的背离如此,侯王的强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这一侯王最终孤弱无助的结果。)。国家的强势工具不是用来对付民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