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亮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不仅仅是在说国与国之间的形势,更可能的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早前看过『三国志』,才翻了几十页便甩手一边,不再置问。 倒是对于『三国演义』情有独钟,看了又看,总是觉得演义里面的文字才是最精彩的。 那是第一次读完『三国演义』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持续了3年。 有些时候,人真正成熟的去看一件事情,并非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或者是看透了,而是厌倦了。 有些事情,当你突然对它不那么热衷或者厌倦的时候,你才能跳出那个局限去看清楚这件事情。 再次捧起三国,是因为余庆田老先生的『秦汉魏晋探微』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 只是,这次说的三国,是『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 关羽是谁?这个应该不用再花费笔墨地做介绍了吧。 关羽,刘备的义弟,封前将军,领襄阳太守。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隨刘备。曾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回到刘备身边,于赤壁一战中,配合东吴水军大败曹操,乘势取得荆州。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此后无所作为,反倒骄横轻敌,刚愎自用,背弃了诸葛亮『隆中对』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基本理念。不仅构恶于东吴,而且独自在荆州做大。迫使孙权意识到“关羽危于东吴,甚于魏曹窥于北岸”。于是,吴蜀联盟分裂。后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但因为魏吴联盟,曹操攻于前,孙权袭于后,兵败麦城。亡。 讲讲我个人对于关羽丢荆州的看法: 败走麦城,不仅让关羽丢了性命,也使得诸葛亮的长期战略彻底崩溃。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首先,诸葛亮的短期战略是“跨有荆益”,即稳据荆州,西取刘璋,得蜀地,这是第一步。 其次“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第二步,先占有益州的大片领土,得其民之后,利用地形的困难,过几年太平日子,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修好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诸葛亮的算盘打得是很精的,他想着南面和东吴保持联盟,依靠东吴的长江天线阻隔曹操的水军部队。然后,利用荆州的上游位置牵制东吴,使其无法越过荆州威胁益州。然后利用益州北部汉中张鲁的实力抵御曹操的北上力量。这样,天下三足鼎立之势成矣。 最后,等到蜀有力量了,再“命一上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这样,天下归一,其实这最后一步,才是诸葛亮最英明的一计。可惜,前提有二:一.保有荆州,然后兵出荆州,秦川。二. 待天下有变,这就是需要时间,一边发展自己,一边等待曹操称帝或者死亡,抑或着东吴衰弱。 可是关羽这一败,败得实在太大了。 第一,不仅丢掉了荆州,还进而迫使东吴深入到了“三郡”。这一步可谓损失惨重,三郡这个地方虽然地方不大,但是军事意义非同小可。上庸在荆州的上游,即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能将荆州和汉中连为一线;三点一线的阵势更是将“上庸”这个地方从一个当时的“穷乡僻壤”翻然成为战略枢纽;假如关羽襄樊再攻下,那摆在蜀汉刘备面前的就是一个比“隆中对”勾画的更美妙的一幅政治军事画面:当执行“隆中对”的军事规划的时候,可以补充为“一军出汉中;一军出荆州,而上庸之军可依势为左右援助”。这个非但是“上庸”的地理位置所决定,也是他的地势所决定:“上庸”西向、南向皆是山麓,这个是蜀地、汉中的天然屏障;但另两个方向却是“坦途”,北向可至长安,东向直接支援荆州之兵,可至宛洛,且是“顺江直下”。如果历史真的能走到这一步,不仅曹操要迁都,连东吴都要称臣了。 三郡失守,也带出了一个人:孟达,这个后面再说。 第二,导致了刘备的不理智,紧接着就是夷陵之败。这一败,败得更历害,几乎把整个蜀汉的力量都拖垮了。要不是曹操的急功,导致吴蜀的再次结盟,真怀疑孙权不是不已经打算把蜀吃掉了。结果刘备和关羽一样,也丢了性命,陪他一起丢性命的还有张飞(还没有出征,就被部下杀害了,这和张飞的性格有关),以及大部分将领。蜀国的军事实力受到重创,人民的负担也增加了。 第三,孔明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策略从此泡汤。他应该也知道西蜀若要再恢复汉室,断然是没有可能了。以后无论是诸葛亮的五出岐山还是姜维的数次出兵,都不得不从秦川一线出,最终也没有能够越过汉中,威胁曹魏。 关羽之败,祸国殃民,死有余辜。 可是,关羽之死,却牵扯起另外一件事情。 这个事情得从另外一个人讲起:孟达。 孟达何人?需要详细交代一下这个人物。 孟达字子敬,因避刘备叔父刘子敬讳,改为子度,扶风人,父亲叫孟他,字伯郎。这个孟他很有意思,我先来介绍一下。原在刘璋帐下一员大将。 建安十六年,刘璋派法正和孟达各统兵2000到荆州迎接刘备(很可能这4000名士兵都是孟达的部下),刘备当即让孟达和4000士兵留在江陵,帮助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共守荆州,从此孟达归附刘备。建安十九年,刘备平蜀后,让孟达担任宜都太守,这是个不小的地方官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出兵攻击房陵,孟达在临阵杀死房陵太守蒯祺后占领了房陵,在与刘备派来的“增援”的刘封军会合后,立即转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以一家老小为质(迁到成都),率众投降。 应该说孟达是蜀汉刘备集团难得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从史料对他的评价来看,此人文武双全,智勇皆在当时的几位将军之上。《魏略》载:文帝(曹丕)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孟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曹丕)与达书曰:“……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 ,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兴废之符效,知成败之必然,……昔虞卿入赵,再见取相,陈平就汉,一觐参乘,孤今於卿,情过於往,……” 曹丕如此一番评价,可以作出如下两点判断:1.孟达的才华应该是卓然出众,以当时曹魏人才济济,将才储备远远超出西蜀的情况下,孟达尚且得到曹丕如此重视,说明西蜀已失一良将。2.孟达所辖的区域在当时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得孟达就等于兵不血刃的控制了一个军事枢纽。这样说来,西蜀在战略上又失一策。孟达的降魏,对于曹丕是全赢,二对于刘备则是双输。 当年刘备入川,拥有巴蜀之地和汉中,全仗孟达和法正之功。刘备取得汉中后,即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当时张飞为巴西太守,法正为巴郡太守,诸葛亮为蜀郡太守,魏延为汉中太守。由此可见,当时的孟达已成为刘备集团的重量级人物。 由于孟达是原刘璋的部下,刘备对其猜疑的成分远远大于使用的成分,于是派其养子刘封以“援军”的名义前往督军,其实这是控制孟达。结果二人闹翻,当时关羽受困江陵公安,请刘封、孟达派兵增援,而此二人皆担心自己出兵会被对方暗算,都按兵不动,结果导致关羽被杀。刘备深责孟达不发兵救关羽,示意刘封下夺了孟达的兵权。孟达走投无路,带着4000余家部曲北投曹魏。 此事到此应该告一段落。然而跟我要说的关羽之死的事情才刚刚开始… 孟达降魏后,曹丕立即命其为建武将军、新城太守(这可是拥有原来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的大郡)并晋爵平阳亭侯,和夏侯尚、徐晃一起进攻刘封。临战前,孟达还写了封劝降信给刘封,可惜刘封不听,结果申仪叛变,刘封南逃,申耽也投降了曹魏。 这样,文章前面所说的军事要地“三郡”到了孟达手上。 应该说,孟达降魏是被刘备逼使的,他本无意事曹,但是刘备又阴险诡诈,他不得不投靠曹丕。结果这一投降,反倒成就了孟达人生最鼎盛的6年,一来曹丕对其敬重有嘉,三郡的战事也是一度平静。同时,由于刘备的病故,刘封已死。三郡位置东扼长江孙权,西阻益州诸葛。一时间,成了魏蜀吴三国都想要讨好的一块地盘。而根据余庆田老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对于“东三郡与蜀魏历史”的讨论文章来看,这三郡成了当时蜀魏两国降将来来往往暗中的信息通道,而扮演这个角色的,正是孟达。 事情真正到了高潮的,是魏曹丕亡,西蜀诸葛亮掌权的那段时间。因为司马懿的不信任和夺权威胁,以及蜀中死对头刘封势力的消弱。孟达对于曹魏和刘蜀都是有感情的,于是开始在其间摇摆。 现在我们看看另外一个人的表现:诸葛亮。 刘备死后,刘禅暗弱,西蜀的实际政权已经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这个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但是很少有人再去细究这个事情,把它说透,而这个事情在关羽之死就开始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回到孟达的事情上来,此时的诸葛亮有意无意地写了一封信给孟达,语气恳切之极,大致意思是对以前的事情做一个交待:我恰巧与李鸿会于汉阳,得知了你的消息,心中不由感叹万分。以足下平素的志向,哪能就这样走下去呢?其实当初是刘封欺凌你,他违背了先主的待士之义。后来李鸿说王冲在你面前造我的谣,造成了这样一个误会。这让我非常关心你,所以给你写了这封信。 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孟达的心情如何。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当收到孟达的回信之后,诸葛亮的暗笑。 当然孟达那时并没有叛魏的思想,因为魏帝曹丕对他很不错,不仅拜他为散骑常侍,还加封他为新城太守。他给孔明回信是出于一种礼节,也是为了保护妻儿的安全。 于是,孔明的计策就由这一封接一封的来信付诸实施了。诸葛故意让这些信件传到了司马懿的手上,加深了司马懿对孟达的猜忌,于是准备兵力夺取孟达的兵权。得到这个消息后,孟达完全不知所措,他当时可以去和解释司马懿解释这个事情,但是司马懿给不给他这个机会,会不会相信他,那不是他能决定的。于是,孟达开始反覆,又想投靠西蜀。这个时候,把这个高潮掀起来的还是诸葛亮,他让孟达的旧人,同曾为刘璋部下的李严写信给孟达,让他赶紧归顺,这样可以前后夹击司马懿的军队,孟达深信之。不料诸葛亮竟然就这么把这个事情给放下了,更不料司马懿“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而诸葛亮只是派个一小队编外部队慢慢悠悠地过去。事已至此,孟达才明白,他中计了。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 以上庸城之坚牢,固守等待诸葛亮的援兵到应该不是问题,可是诸葛亮没有出兵,他借“司马懿”的刀杀了“孟达”。史称,“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设计除之……” 斩杀孟达的战事,成就了司马懿执掌兵权以来,最辉煌耀眼的功绩。 于是,孟达之死到此,就告结束。 可是,这和关羽之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过来想想这段故事,突然会发现一个事情:诸葛亮的这招“借刀杀人”似乎此前已经用过一次,只是这次用得更机巧更隐蔽,以至于时人都把这笔帐算到了肇事的双方身上了。 而受害者,就是关羽,连带受害的是:刘备,张飞,以及一批川中旧将。 看到到关羽之败的过程,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刘备把关羽单独放在了蜀界之外,是不是有意无意的一个安排,是处于自己无法控制关羽的骄纵和傲慢,才不得已让他独守荆州?还是出于诸葛亮『隆中对』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 关羽的性格弱点是看过『三国志』的人都清楚的,他曾经拒绝与黄忠并列刘备所封的“四大将军”之列,尝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七军,围曹仁于襄樊,曹仁势危。此事逼迫孙权意识到关羽的威胁大过曹魏,于是吴魏联合。东吴为了麻痹关羽,前线大将吕蒙称疾还建业,替代他的是小将陆逊。东吴这一动作使得关羽造成错觉,认为东吴必不敢出兵于后。于是放胆攻曹。陆逊到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关羽去了一封信,云:“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愿将军广为方针,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嘉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 羽览书有谦下自托之意,遂大安,无复所嫌。就是这个在计谋策略远胜关羽,却被关羽视为小毛孩的陆逊,一举击溃了刘备长期策略中最关键一步棋:荆州军。关羽失荆州,亡麦城。刘备出益州众,大败,刘张身死。事实证明,无论是黄忠还是陆逊在战术素养和带兵谋略上胜关羽一筹。让这样一个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容易自傲,到了战场又总是轻蔑小看对手,甚至因为被别人戴高帽而丢掉性命的“大将“镇守荆州,刘备的动机何在? 刘备对他的这个弱点应该也很清楚。难道刘备与关羽之间有隙,才会出此下策借东吴之手除去关羽? 我一开始是这么想的。 可是对比此举所造成的损失,又觉恨疑惑:刘备不仅失去了关羽,也失去了荆州。最重要的,连三郡也丢了,荆州和三郡一丢,隆中对就成白日梦了。除非他只想自保益州的一块地,不想争夺天下了。否则,这种既损兵折将又丢失战略要地,导致自己陷入困顿之境的做法,刘备会接受? 若说刘备愚蠢,不善战,这是正确的。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曹魏东吴上至君王,下至将领谋臣,无一不认为:备不晓兵。(曹丕言)。我认同这个观点,纵观刘备戎马生涯一生,输的比赢的多,经常还没开始打就临阵脱逃,而且还是丢兵弃甲地逃,每次一逃,他的夫人就被敌人掳掠去。这样的君主,不知道做他的夫人是何等滋味。 但是说刘备是想借善用兵的孙权和曹操来演这出戏,我却不赞同。 其一,若说此计是刘备是想借刀杀人,除掉关羽,我个人认为刘备断然无此智商,何况此计一出,自己赔得更多。 其二,没有人会为了除掉了自己的眼中钉,最后还故意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了。刘备再虚伪,关羽死后假装痛哭一场,象征性的派一对人马对找东吴算帐好了。完全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几乎倾全国之力去讨伐孙权,更有甚者,大败而归,把自己原本有利的战略进攻的位置白白失去,进而转入战略防守。最后还白白送了张飞和一批蜀将的命,还包括自己的性命。 如此说来,刘备对于关羽的感情是真的,而且他也是看到关羽一败导致诸葛亮的『隆中对』彻底没戏,一时心急,才失去理智,既要报兄弟被杀之仇,又要夺回被占领的战略要地,兑现『隆中对』的承诺才犯下如此不可挽回的措举。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疑问: 第一.为什么把关羽放在一个如此突前的进攻位置,不置任何军事力量与之呼应? 第二.若是换成赵云或者黄忠镇守荆州,此役就将成为蜀对曹魏的战略转折,毕竟此时的西蜀眼看着就要攻下襄阳,获得“北扼汉水,南控长江”的绝对优势,若是换一个能够维持与东吴和好,有战略眼光并且能料到此时东吴对于自己窥视之心的将领来领导这次战役,历史将就此改写。为什么偏偏就是关羽? 第三. 为什么没人提醒关羽,荆州的迅速强大已经给东吴孙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应该提防孙权的背后袭击?偏偏陆逊的一句戴高帽的话就让关羽麻痹大意了,关羽身边的谋士哪里去了?远在益州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在干什么? 第四.即便关羽刚愎自用,听不下身边的人对于提防东吴的提醒。那么,远在益州的刘备身边,应该有人去提醒他此时的局势之微妙?很多人在援引『三国志』中记载的刘备在关羽战败时很想出兵,却因为陆逊已经提前利用地理优势做好了战略部署,导致“备不得出”。那么,之前为何没有人提醒刘备在关羽攻打襄樊和陆逊火偷袭关羽前做好防范的部署? 第五.此时,孟达还没有背叛刘备投靠曹魏,那么为什么事发的时候,竟然没有没有一支军队去增援关羽?据说那个时候孟达在忙着和刘封争夺地盘,无暇外事。三郡本来就是孟达治理的,刘封是刘备派过去夺权的,刘备只要下一个命令,让刘封带人马火速增援关羽,这场争夺就此结束了。关羽也许也不至于落个尸首异地,那么为什么没有人让刘备想到这一点? 第六.刘备毫无理智的“伐吴”,无论是谁都看得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甚至于赵云出来反对,秦宓也力阻(导致刘备不再信任赵云,秦宓被打入大牢)。为什么没有史料记载诸葛亮对于此事的一个态度。我曾经阅读张作耀的『刘备传』,他用了一个词形容谋臣诸葛亮的态度:暧昧。说其“明知难以取胜,却怀有冒险之思,所以不予切谏”,客观上支持了刘备的错误行动。 历史的疑云,一层接一层。如果说刘备无能,不能够自己判断得失利弊的话,那么作为以远谋韬略著称的诸葛亮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 这个疑问,一直在看完余庆田老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中关于诸葛亮除孟达的交待,顿时茅塞顿开。 原来诸葛亮这一计,并非是要除关羽,而是先借“吴魏”之手除关羽,再借“关羽之死”除刘备。独坐蜀国!后来的历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模式似乎也与之吻合。 于是乎,又是一连串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假“吴魏”之手除去关羽?他为什么又要去夺刘氏的天下?刘备和诸葛的关系真的有必要走到这一步吗? 卖个关子 今天先讲到这,明天接着说“关羽之死”(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