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有湿?国医大师教您升阳除湿!

 新浪跃春江 2016-05-26
路志正升阳除湿法运用特点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国医大师简介

路志正( 1920—) ,男,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第一、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 余载,对眩晕、胆结石、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妇科经带胎产、不孕症等疑难病症,均有独到见解。

1 湿邪的定义与来源

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可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每年七八月份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现代人夏季贪凉,空调温度设置过低或过食冷饮等均会导致汗液挥发不透,湿邪郁闭在体内。另外,饮食不节,过食滋腻或辛甘厚味,妨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生痰生湿。

2 体内有湿的主要表现

1)便溏或大便不成形;
2)身体困重,不喜动、易疲劳;
3)食欲不振或食后易饱、易腹胀
4)舌苔厚腻,舌边有齿痕

体内有湿还会与寒、热、风、暑等邪气相合,表现多种多样的症状。许多疾病与湿邪密切相关,如高脂血症、骨关节病、皮肤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等。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致病的治疗并不容易。国医大师路志正擅长应用升阳去湿法治疗湿邪为病,还有针对不同季节而选用的特色药物。
3 升阳除湿法的含义

升阳除湿中的湿即是外感内生的具有上述性质的阴霾之邪,含意甚广,包括水饮、痰浊、湿浊、湿热、瘀浊等。升阳除湿即通过升达阳气达到祛除湿邪的目的。此处的升达阳气主要有4 个基本含义:

1)  升提阳气:脾胃阳气虚馁,升举阳气之法能使下陷之阳气得以复升,水湿自除。

2)  伸展阳气:湿阻阳气,气机滞塞,升降失谐,九窍不利,腠理闭塞,发散阳气则郁阳舒展,气机调畅,湿气得化。

3)  恢复升降之机:李东垣指出:“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 阳( 清) 气升,浊气降,升降复,则神机化。

4)  长养阴阳之气: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引《黄帝内经》“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之语,指出所谓阴精乃“地之伏阴,其精遇春而变动,升腾于上,既曰生发之气”,阳升湿化,阴津上承,阴阳之气,升降之序,升已而降,降已而生,周而循环,动之不息。
4 升阳除湿法的应用

升阳除湿法运用之妙在于遣药配伍。由于内伤脾胃最易为湿邪所困,故风药多与补益健脾的药物联合使用,故补益药与升散药,升散药与燥湿药之轻重奇偶是处方的关键。如升散药小于补益药,欲升先补;升散药大于补益药,欲补先升;升散药小于除湿药,除湿为主,升阳为辅;升散药与除湿药相等,引而越之。

路老师将升阳除湿法中的风药专指气味轻薄、辛散上升之品,又把这些药物形象地与四季相合。

1) 风中之春剂:以春和清明为特点,药性温和而味薄,如防风、葛根、荆芥、荷叶等;

2) 风中之夏剂:以夏热酷烈为特点,药性温热,如升麻、柴胡等;

3) 风中之秋剂:以干燥凛冽为特点,药性温燥,如白芷、蔓荆子等; 

4) 风中之冬剂:如严寒之猛烈,药性辛热,如羌活、藁本等。


升阳除湿法在一年四时的运用各不相同。如春季用柴胡、防风、薄荷、生麦芽等,一则升清、展郁以除湿,且补肝之用,土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无壅滞之虞。夏季用荷叶、青蒿、升麻、苍术等,运脾升清,清暑除湿。秋季用防风、荆芥穗、柴胡、桔梗等温润之品,升清阳,宣肺气,通调水道。冬季用羌活、白芷、细辛等,乃《素问》“湿淫于内,……以辛燥之”的基本含义,取其风胜则干之意。

5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 岁,2014 年4 月17 日初诊。主诉诉:头晕反复发作4 年。4 年前患者登高受风,始现头晕昏沉,多方医治无效。刻诊: 头昏如寐,目蒙不清,耳窍滞塞,心悸胸闷,食纳尚馨,腰膝酸软,大便每日一次,黏滞不爽,小便赤黄,月经正常,但带下黄稀。望之面色萎黄虚浮,前额散在痤疮,舌体胖大、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浊邪上干、壅塞清窍,治以升阳除湿、运脾清热、渗湿止带。处方: 羌活12 g,蔓荆子10 g,葛根15 g,炒蒺藜12 g,荷叶12 g,炒苦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炒苍术15 g,升麻8 g,桑寄生15 g,川续断12 g,椿根皮12 g,黄柏8 g,车前子15 g ( 包煎) ,芡实15 g,川牛膝15 g,益智仁8 g,生姜2 片为引。14 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4 年6 月2 日二诊:头晕症状大减,黄带、胸闷、心悸均减,仍感耳鸣耳堵,大便黏滞,小便黄,舌胖大、质暗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上方去车前子,加五爪龙30 g,佩兰12 g ( 后下) ,川芎12 g。14 剂,每日1 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消失。

按语:

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令脾阳不振,失其运化,所谓“湿困脾土”是也,轻则停而生湿,甚则聚而成饮,凝而成痰。本案患者汗出当风,腠理开泄,湿邪乘虚而入,蕴久化热,上泛则头昏耳滞,下注则带下、大便黏滞、小溲赤黄,故立法升阳除湿。其中羌活、蔓荆子、葛根、荷叶升清阳,散风湿,最妙却在炒蒺藜,本药味苦辛性平,入肝、肺经,具有祛风散郁、平肝明目之功效,在此不仅取其升阳散风,更有疏木郁以助脾土之效。


李东垣认为,脾气不升,湿气下流,寄于肾间,占据相火之位,导致命门气化失常,湿浊相火相熔,为害下焦。本例患者耳窍滞塞,一方面为湿热上蒙清窍,同时肾开窍于耳,邪患日久,下元不足而见此症,故与桑寄生、川断、芡实、川牛膝、益智仁固下焦肾元,椿根皮、黄柏清妄动之相火。脾阳不升、湿邪困遏之证使用通利小便之品尤其慎重,一则渗利而下行,影响升阳药物的效力,如补中益气汤之去茯苓; 二则利尿之品多性凉阴柔,有助湿之嫌,唯湿邪较深,或感地之湿,需自下而上引而去之,方才使用。故本案仅予一味车前子,中病即止。治疗后期,总当以扶正健脾而收功。
原文(点击文献可直接跳转至原文页面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